开源Android在中国面临厂商割据与吸费程序双重打压
2011-01-09 23:32 出处:中国手机在线原创
Android系统在全球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作为风向标的欧美零售市场,Android的风头远远超越竞争对手。根据最新统计数据,Android在欧美零售市场上智能手机的份额已经超过50%。
不过近日来,关于Android吸费程序的事件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虽然此间分析中国内地的Android用户只有1000万,而今年将获得爆炸式增长,新增有望超过300%。但是或许未来并非一帆风顺。
Android手机吸费主要是不同层次的无良者通过恶意篡改Android平台上的某些应用程序代码,在用户不察觉的情况下,后台偷偷发送扣费代码(并且回复确认信息),从而偷偷吸走他们的话费。另外,一些比如UCWEB首页推荐网站等知名网站,也通过类似的技术,在用户手机偷偷发送注册安装信息,以安装一些产品达到维系自己关系的目的。
而这些吸费,操作者主要分为SP直接为之、SP合作者为之、SP合作者的再生合作者为之。而手法大致一样,比如依托Android的开放,通过修改一些经典Android平台应用,从而在这些第三方程序中植入自己的吸费代码,从而在移动、SP、SP合作者那里分成。
当然,这种吸费在过去的山寨手机里经常出现,也被经常曝光。更早以前,甚至一些电信定制手机也出现这样的吸费,不过在电信内部整肃之后,一般大厂商收敛不少,出现问题的更集中在山寨厂商以及一些智能手机的渠道商。
和山寨手机吸费以及个别无良智能手机渠道商(比如诺基亚渠道商私下在诺基亚手机里安装吸费软件)不同,Android的吸费更多在后期的使用中。因为目前数以百计的Android资源、论坛网站提供了超越以往的海量下载,而和类似iPhone的苹果应用商店不同,这些下载基本都是免费的。
除开吸费外,在内地市场,Android还将面临版本众多、过于开放导致被中国内地某些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私改可能带来的各种隐患。
Android的开源和免费对于中国内地从政府到三大运营商、到中兴华为这样有政府背景企业,乃至到众多山寨厂商带来了极大的刺激。这种全行业的兴奋是相当罕见的。
首先是中国的特殊电信环境决定了三大运营商都期望建立一套垄断,都期望像苹果那样发财。于是,运营商开始打着“国产手机操作系统”的旗号修改Android,加入自己大量的收费应用,同时封杀免费的竞争软件。而一些同样有背景的企业或企业联合体也加入这样的私改,于是神奇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各式各样的Android山寨x“Phone”出现了。
当然这种山寨Android和山寨iPhone还是有区别,后者是联发科的MTB235方案(208Mhz的CPU,支持WiFi、GPS)的低成本低性能的手机,除JAVA支持外,几乎不能安装第三方程序。
由此,虽然目前Android手机达到千万数量级,但是中国内地各种xPhone导致了其Android版本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出现问题。如此一来,如果要开发通用的Android软件,就得在各系统调试。
同时,由于谷歌也有意收缩Android的厂商随意开发,导致了厂商对其软硬件同质化竞争的担心。而随着搭载低速(312Mhz-600Mhz)低成本芯片的Android手机方案被中小厂商采用并山寨化推出,更使得这些厂商担心自己捆绑上谷歌的战船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因此,三星有意淡化对Android的支持度,并表示了对微软WM7的热情。同样的代工巨头HTC也表对google收紧对Android的控制 表示不满并威胁减少Android手机的推出。
因为在一线手机厂商看来,能否最大限度的赚取利润在于是否在这个产业链上占据主导位置。他们选择Android是在于Android的开源让他们看到了可以自由修改,然后通过自己私立的应用商店把持产业链。但是随着版本不兼容带来的问题,使得他们发现自己还是要跟随谷歌,并且Android的急剧增长,引发了芯片巨头推出了大量性能虽然不高但是价格低廉的芯片方案,由此以来将大大的降低Android手机的价格,同质化下,自己的形象会大受影响并且利润会迅速减少。
这种智能手机同质化的结果看看今天的山寨机就知道,联发科将52Mhz、104Mhz的初级手机芯片价格降到3美元、208Mhz的准智能级芯片降到8美元。由此以来,漫山遍野都是300-400元左右的大屏山寨机和500-800元左右的高仿智能机。这对习惯毛利润几倍的一线厂商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不过近日来,关于Android吸费程序的事件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虽然此间分析中国内地的Android用户只有1000万,而今年将获得爆炸式增长,新增有望超过300%。但是或许未来并非一帆风顺。
Android手机吸费主要是不同层次的无良者通过恶意篡改Android平台上的某些应用程序代码,在用户不察觉的情况下,后台偷偷发送扣费代码(并且回复确认信息),从而偷偷吸走他们的话费。另外,一些比如UCWEB首页推荐网站等知名网站,也通过类似的技术,在用户手机偷偷发送注册安装信息,以安装一些产品达到维系自己关系的目的。
而这些吸费,操作者主要分为SP直接为之、SP合作者为之、SP合作者的再生合作者为之。而手法大致一样,比如依托Android的开放,通过修改一些经典Android平台应用,从而在这些第三方程序中植入自己的吸费代码,从而在移动、SP、SP合作者那里分成。
当然,这种吸费在过去的山寨手机里经常出现,也被经常曝光。更早以前,甚至一些电信定制手机也出现这样的吸费,不过在电信内部整肃之后,一般大厂商收敛不少,出现问题的更集中在山寨厂商以及一些智能手机的渠道商。
和山寨手机吸费以及个别无良智能手机渠道商(比如诺基亚渠道商私下在诺基亚手机里安装吸费软件)不同,Android的吸费更多在后期的使用中。因为目前数以百计的Android资源、论坛网站提供了超越以往的海量下载,而和类似iPhone的苹果应用商店不同,这些下载基本都是免费的。
除开吸费外,在内地市场,Android还将面临版本众多、过于开放导致被中国内地某些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私改可能带来的各种隐患。
Android的开源和免费对于中国内地从政府到三大运营商、到中兴华为这样有政府背景企业,乃至到众多山寨厂商带来了极大的刺激。这种全行业的兴奋是相当罕见的。
首先是中国的特殊电信环境决定了三大运营商都期望建立一套垄断,都期望像苹果那样发财。于是,运营商开始打着“国产手机操作系统”的旗号修改Android,加入自己大量的收费应用,同时封杀免费的竞争软件。而一些同样有背景的企业或企业联合体也加入这样的私改,于是神奇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各式各样的Android山寨x“Phone”出现了。
当然这种山寨Android和山寨iPhone还是有区别,后者是联发科的MTB235方案(208Mhz的CPU,支持WiFi、GPS)的低成本低性能的手机,除JAVA支持外,几乎不能安装第三方程序。
由此,虽然目前Android手机达到千万数量级,但是中国内地各种xPhone导致了其Android版本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出现问题。如此一来,如果要开发通用的Android软件,就得在各系统调试。
同时,由于谷歌也有意收缩Android的厂商随意开发,导致了厂商对其软硬件同质化竞争的担心。而随着搭载低速(312Mhz-600Mhz)低成本芯片的Android手机方案被中小厂商采用并山寨化推出,更使得这些厂商担心自己捆绑上谷歌的战船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因此,三星有意淡化对Android的支持度,并表示了对微软WM7的热情。同样的代工巨头HTC也表对google收紧对Android的控制 表示不满并威胁减少Android手机的推出。
因为在一线手机厂商看来,能否最大限度的赚取利润在于是否在这个产业链上占据主导位置。他们选择Android是在于Android的开源让他们看到了可以自由修改,然后通过自己私立的应用商店把持产业链。但是随着版本不兼容带来的问题,使得他们发现自己还是要跟随谷歌,并且Android的急剧增长,引发了芯片巨头推出了大量性能虽然不高但是价格低廉的芯片方案,由此以来将大大的降低Android手机的价格,同质化下,自己的形象会大受影响并且利润会迅速减少。
这种智能手机同质化的结果看看今天的山寨机就知道,联发科将52Mhz、104Mhz的初级手机芯片价格降到3美元、208Mhz的准智能级芯片降到8美元。由此以来,漫山遍野都是300-400元左右的大屏山寨机和500-800元左右的高仿智能机。这对习惯毛利润几倍的一线厂商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而这种同质化的市场竞争,最终得益的恐怕是手机核心技术的厂商和应用商店以及运营商。对于手机品牌商来说,必然是越来越微薄的利润。这是任何品牌厂商都不愿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一旦这种同质化竞争将Android手机的价格降低到比如1Ghz高端产品也只要500元左右,那对于其他手机系统带来的打击也是极度的。除非Google抛弃自己的免费互联网理念,开始收费,那么Android或许在手机操作系统会建立超级霸权。而这样的结果是其他厂商都不愿意看到的。
2010年10月11日,微软推出了WinPhone7。动态、直观的全新界面,娱乐性和交互性大大增强,而WP7的是收费的,微软可以挑选最合适的合作者,如此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厂商价格涨的情况,实际上过去几年很难看到采用微软PPC手机系统的厂商在打价格战。
当然,Android的未来也并非暗淡,实际上只要处理好吸费软件(比如通过杀毒、安全软件的查杀预防、运营商的封堵)问题,处理好和国内运营商(如移动OPhone和联通uniplus平台)的关系,解决好版本的混乱,处理好统一与自主定制的关系,Android的发展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11/article/1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