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机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在接通电话的时候和挂断电话的时信号突然到很低甚至无,然后瞬间又恢复。从实际反映的情况看,这种极短的信号波动也没有漏接电话,所以很多人也不会多在意。
根据流行的说法是当地基站设备与XV6900不兼容。
在手机的设置-系统-设备信息里可以找到radio和pri值得。
Radio版本
3.37.15 来自Alltel;
3.42.30 来自Sprint;
3.42.50 来自Bell;
3.41.00 来自Telus;
PRI版本
2.01 来自Alltel;不推荐使用,GPS有延迟和漂移;
2.02 来自Bell;未测试;
2.03 来自Sprint测试版,不推荐
2.04 来自Sprint正式版
2.05 来自Telus
对于自己的手机可以刷不同的版本,不过注意刷机风险。
关于XV6900
XV6900是HTC Touch系列手机,是HTC(宏达电)为多个运营商制造的PPC手机,使用宏达国际所研发的“TouchFLO”技术的手机,纤薄、时尚、简约、圆润。其中GSM经典的为多普达 S1(资料),而CDMA版本为XV系列的XV6900。
同属于Touch系列的XV6900跟S1的身材完全相同,三围尺寸为99.9mm(长) x 58mm(宽) x 13.9mm(厚),含电池的情况下仅重120克,不到14mm的厚度绝对是一款超薄型手机。
和S1的造型一样,整个机身边缘圆滑,非常像一块鹅卵石,轻巧身段完全摆脱了以往PPC手机的笨重感觉,给人灵动的第一感观。该机简洁的机身给人印象十分深刻,正面2.8寸的屏幕几乎占了70%的面积。
XV6900采用主流的2.8英寸65536色触摸式TFT液晶真彩屏,分辨率为QVGA级别的240*320像素。XV6900的屏幕是与机器面板齐平的,好处在于用户可以使用更便捷,达到无障碍操作。你一点也不用害怕齐平的设计会给XV6900的屏幕带来伤害,因为XV6900屏幕表面经过了镀膜处理,较传统屏幕更耐磨损。XV6900使用的智能感应屏幕还可以感知手指在屏幕上划动的快慢,以后配合软件使用可以玩出更多花样。
屏幕下方除了一个五维按键外,只有拨号和挂断键还被保留,其他多余的按键都被取消掉了,整个按键区域都非常简洁。
XV6900全身材质磨砂橡胶皮革漆,这种和皮肤接近的材质很有亲和力而且不会留下汗迹、污迹,看上去非常美观,和多数Touch系列的手机一样,XV6900黑色机身配上围绕一圈的银色边框显得整机格外优雅。
XV6900的CPU速度达到主流的400MHz,ROM和RAM容量空间达到了256MB和128MB的容量,扣除系统运行所必须占用的内存空间外,用户可使用内存大约为105.45M。
MSM7500的解决方案支持CDMA2000 1X、CDMA2000 1X 版本0和版本A以及GSM/GPRS网络,处理器集成ARM11 应用处理器和ARM9 调制解调器,集成QDSP4000和QDSP5000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支持ARM11 Jazelle的Java硬件加速。
XV6900具有miniUSB数据接口,可以通过数据线与电脑同步交换内容,同时xv6900还支持蓝牙2.0版本的无线传输,支持A2DP蓝牙无线传输协议,用户可以使用立体声蓝牙设备欣赏音乐。
XV6900最大的卖点依旧是“Touch Flo”,在这套HTC设计的定制WindowsMobile外壳桌面组件上,操作方式特别强化了手机的触控操作,能够用手指拖行屏幕滑动,可以让你享受到iphone一样的操作快感。只要你在任何有菜单栏的界面,用手指从屏幕底部菜单栏向上划动,就可以可切换到TouchFLO的程序菜单模式了。这个程序菜单象一直隐藏着突然被你拽出来一样,会从底部升出来。而且这个界面还是一个立体3D的界面,分为多媒体界面、联系人电话簿界面和常用的日常功能界面。
XV6900内置了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MSN、IE、Windows Media Player、Adobe Reader LE等多款实用软件,而且其开放的系统同桌面PC一样,可以由用户自行根据需要安装众多第三方的软件和游戏,兼顾商务与娱乐。
XV6900在背部的左上方配有一颗200万像素的摄像头,同时有自拍镜的支持,200万像素的摄像头最高可输出1600×1200的静态图片。XV6900支持全屏取景的,通过清晰的2.8寸全屏超大屏幕取景应该可以让你对景色一览无余。拍摄模式下的左上角为当前拍摄模式,用户可以通过左右键调节拍摄模式。拍摄模式有摄影、摄像、MMS摄像、联系人照片、全景、相框模式、运动、连拍等模式供用户选择,特效支持黑白、复古、冷色和负片等效果,还可以根据环境自己微调对比度、饱和度、色调及锐利度。
目前XV6900和S1衍生手机的价格大多在1000元左右(全新机),有相当性价比。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10/article/1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