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认为放开二胎生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009-04-23 09:25 出处:中国手机在线原创
日前,针对近来社会科学界对是否应调整生育政策的争论,广东省社科院人口与社会研究所所长郑梓祯认为,“中国人口控制政策应在10年内作出重大调整,朝生二孩方向调整。”
郑梓祯表示,人口过多仍然是中国人口首要问题,但应在10年内允许大部分人生育两个孩子,以调整人口结构,最低限度减少人口结构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计划生育是中国大陆的“发明”,当今世界只有中国施行计划生育,如果追溯古代,因为资源的紧缺,对本民族实行计划生育也没有先例,通常古代部落民族遇到类似问题会采取对外寻求新的资源(土地)或者迁徙,不过现代社会,新的国际秩序下对外殖民/移民很难进行。
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新的粮食品种和耕种技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加之国际产量国如美洲、澳州与中国关系乃至战略对抗,中国被迫实行“独生子女”为代表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1979年以后该政策执行力度不断上升。近30年的时间,使中国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主流观点认为是计划生育使得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力得到了增强。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独生子女”减轻了80年代、90年代的社会压力,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转基因食品的普遍推广、杂交水稻推广,粮食甚至出现过剩,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地出现了“民工荒”,而产业结构升级又出现技术性人才缺乏的尴尬境地。因此独生子女政策是否要继续执行下去,一直是近期内我们国人争论的焦点。
显然,独生子女政策是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社会压力燃眉之急的权宜之举,因此从执行这项政策以来,无论从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还是西方社会的人的平等自由的人权理论,限制生育一胎是否有悖都是“敏感问题”不能公开讨论的。但是在当初被迫执行一胎政策的外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继续执行这样的政策,是否会继续伤害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重构,是否会继续加大西方社会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却是值得商榷的。
在讨论计划生育的时候,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计划生育”是国策我们没有必要纠缠这项国策存废的必要,我们探讨的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限制一胎”政策是否应该放宽到“限制二胎”。
有学者认为:
“一胎化”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心里问题和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只有放开到二胎才可能真正解决。因为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的尊老爱幼思想的影响,因此对唯一的孩子是百般宠爱,什么要求都尽力满足。再加上双方老人的溺爱,很容易让独生子女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变的自私自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与他人分享,造成孩子心里的孤僻和独性。他们不懂得感恩,认为一切爱都来的那么容易,都是理所当然的。一些中国传统美德很难在独生子女身上看到。我们知道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孔融让梨”,寓意在教育孩子们要懂得谦让,这对独生子女来说无疑是不理解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谦让。
延续民族血统、延续自己生命遭到摧残。今次汶川大地震,瞬间失去唯一亲人的悲痛让人无法接受。从5.12以来见诸报端的因为失去孩子而自杀的汶川当地普通公务员就有十余起,由于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严格执行一胎政策,因此一旦唯一的孩子离去,所受到的精神损害是根本无法抚平的。试想假如还有一个孩子的话,是不是能减轻一些悲痛呢,是不是能缓解一下绝望呢,今天汶川地震死去的孩子只有1万人,它们绝大部分都是山区农家子女,生育两胎或者可以生育两胎,但是试想如果这场灾难不是地震,而是战争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有2500万人死亡,其中死去的年轻士兵和孩子占到相当比例,试问如果下一场战争爆发,这些独生子女一旦征召入伍死伤或者死于后方战乱,那么将是多么巨大的人间灾难。
中国传统思想将后代看作是家族和个人生命的延续,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男性、女性都独立遗传的一些遗传信息(DNA),因此“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宣传虽然从男女平等以及现代社会道德来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残酷的现实对于增强家族凝聚力乃至民族凝聚力都是非常大的伤害。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后继有人”的必要性。
现有的独生子女政策执行往往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极为严厉,但是对于农村和社会人员却事实上以罚代法,变相默认。这样的结果我们的社会文化层次低、社会贡献低的人群往往生育多个后代却无法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虽然他们的大多数为社会初级劳动提供了大量劳动者,但是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更多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才格格不入。这样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也是极大伤害的。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有资料调查,中国到了2051年,中国将面临4.37亿的老年人包袱,这个数字无疑是很惊人的。独生子女将来要同时抚养四位老人,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要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是独生子女的巨大包袱。老人们有自己的收入当然最好,如果没有收入,单靠子女赡养,子女少,负担自然就重。如果多一个子女,就会多一份力量,就会缓解一下压力。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9/article/11161.html
郑梓祯表示,人口过多仍然是中国人口首要问题,但应在10年内允许大部分人生育两个孩子,以调整人口结构,最低限度减少人口结构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计划生育是中国大陆的“发明”,当今世界只有中国施行计划生育,如果追溯古代,因为资源的紧缺,对本民族实行计划生育也没有先例,通常古代部落民族遇到类似问题会采取对外寻求新的资源(土地)或者迁徙,不过现代社会,新的国际秩序下对外殖民/移民很难进行。
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新的粮食品种和耕种技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加之国际产量国如美洲、澳州与中国关系乃至战略对抗,中国被迫实行“独生子女”为代表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1979年以后该政策执行力度不断上升。近30年的时间,使中国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主流观点认为是计划生育使得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力得到了增强。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独生子女”减轻了80年代、90年代的社会压力,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转基因食品的普遍推广、杂交水稻推广,粮食甚至出现过剩,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地出现了“民工荒”,而产业结构升级又出现技术性人才缺乏的尴尬境地。因此独生子女政策是否要继续执行下去,一直是近期内我们国人争论的焦点。
显然,独生子女政策是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社会压力燃眉之急的权宜之举,因此从执行这项政策以来,无论从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还是西方社会的人的平等自由的人权理论,限制生育一胎是否有悖都是“敏感问题”不能公开讨论的。但是在当初被迫执行一胎政策的外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继续执行这样的政策,是否会继续伤害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重构,是否会继续加大西方社会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却是值得商榷的。
在讨论计划生育的时候,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计划生育”是国策我们没有必要纠缠这项国策存废的必要,我们探讨的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限制一胎”政策是否应该放宽到“限制二胎”。
有学者认为:
“一胎化”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心里问题和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只有放开到二胎才可能真正解决。因为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的尊老爱幼思想的影响,因此对唯一的孩子是百般宠爱,什么要求都尽力满足。再加上双方老人的溺爱,很容易让独生子女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变的自私自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与他人分享,造成孩子心里的孤僻和独性。他们不懂得感恩,认为一切爱都来的那么容易,都是理所当然的。一些中国传统美德很难在独生子女身上看到。我们知道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孔融让梨”,寓意在教育孩子们要懂得谦让,这对独生子女来说无疑是不理解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谦让。
延续民族血统、延续自己生命遭到摧残。今次汶川大地震,瞬间失去唯一亲人的悲痛让人无法接受。从5.12以来见诸报端的因为失去孩子而自杀的汶川当地普通公务员就有十余起,由于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严格执行一胎政策,因此一旦唯一的孩子离去,所受到的精神损害是根本无法抚平的。试想假如还有一个孩子的话,是不是能减轻一些悲痛呢,是不是能缓解一下绝望呢,今天汶川地震死去的孩子只有1万人,它们绝大部分都是山区农家子女,生育两胎或者可以生育两胎,但是试想如果这场灾难不是地震,而是战争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有2500万人死亡,其中死去的年轻士兵和孩子占到相当比例,试问如果下一场战争爆发,这些独生子女一旦征召入伍死伤或者死于后方战乱,那么将是多么巨大的人间灾难。
中国传统思想将后代看作是家族和个人生命的延续,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男性、女性都独立遗传的一些遗传信息(DNA),因此“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宣传虽然从男女平等以及现代社会道德来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残酷的现实对于增强家族凝聚力乃至民族凝聚力都是非常大的伤害。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后继有人”的必要性。
现有的独生子女政策执行往往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极为严厉,但是对于农村和社会人员却事实上以罚代法,变相默认。这样的结果我们的社会文化层次低、社会贡献低的人群往往生育多个后代却无法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虽然他们的大多数为社会初级劳动提供了大量劳动者,但是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更多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才格格不入。这样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也是极大伤害的。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有资料调查,中国到了2051年,中国将面临4.37亿的老年人包袱,这个数字无疑是很惊人的。独生子女将来要同时抚养四位老人,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要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是独生子女的巨大包袱。老人们有自己的收入当然最好,如果没有收入,单靠子女赡养,子女少,负担自然就重。如果多一个子女,就会多一份力量,就会缓解一下压力。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9/article/1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