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国产3G应用知识普及介绍
2008-11-17 21:21 出处:中国手机在线原创
TD-SCDMA(以下简称TD)作为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自1998年正式向国际电联提交以来,已经历了十个年头。
作为全球第三个3G应用的标准,TD几乎是我国唯一的世界通信核心标准,十年以来,我们看到TD整个产业从有到无,其中有不少TD科研人员的心血,有着政府的倾力支持。如今产业链正走向成熟,形成了包括研发、制造、运营、渠道等从生产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
TD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掺杂了太多的复杂因素。而由于体制原因,一些机构和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投身TD研发建设,同时另外一些机构和个人失去了一些利益。所以,种种TD发展问题上的争论也就不足为奇。
依笔者看来,部分人将TD捧上天,实际上忽悠了领导人,到头来国家几百亿投进去,现在落得骑虎难下被迫继续发展,说欺骗言重了,但是非要说功绩,却实在汗颜。而部分人将TD骂为骗局,也不尽然,毕竟人家还是搞出来了这么个东西,先进与否不谈,技术与否不谈,至少和“龙芯”一样,至少还是弄出来了,比那些造假的这芯那芯强多了(再说TD还有用,比龙芯几乎在PC领域一无是处还是好得多,这也不能怪龙芯,现有的体制,搞科研的是为拿钱出“成果”官员是搞“政绩”,没人真想过去面对残酷的市场。再说那么少得可怜的经费,那样的用人机制,也没那个可能),到底多少技术是国人搞的,多少是抄的,多少是还没抄到忽悠大家的也不重要,毕竟现有体制下的这种研发模式也不可能有多少指望。
好大喜功的吹嘘不谈,虽然在三大标准中(当然这是某些人讲的,国外不认为TD是全球标准——因为除开中国大陆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至于中国大陆也没有正式商用),TD被视为最没有前途的标准,但是中国人是最善于平衡的,最没有前途自然给了中国移动,谁叫中国移动用户多呢,为了平衡中国移动和新电信新网通的竞争格局,自然就把这么“好的”国产3G网络交给移动了。
既然交给移动,就注定短期内,TD只要技术成熟(这是关键,否则就是彻底扶不起的阿斗了),短时间内移动就会让庞大到占中国高端手机用户的85%以上的群体转向TD网络,好不好用不谈,至少还是得多了解多学习下TD吧。
2008年终于实践TD服务奥运的承诺。虽然如今TD已正式运营,但想必还是有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所谓的中国3G网络到底能做什么。下面我们就五种3G的服务向大家详细介绍。
1、视频通话可能是人们对TD业务的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印像。我们都会从国外或者香港的电影中看到一些拿着手机视频通话的场景,让人甚是羡慕。如今,我们有了TD以后,这样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手机视频通话是集图像、语音于一体的通信业务,您只需要用TD手机拨打视频呼叫,待通话接通后,在通话时就可以看到对方的清晰影像了。只要在TD网络覆盖范围内,双方均拥有一部TD手机,您便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视频通话业务。从此以后,即时两人天各一方也犹如近在咫尺一般。
2、移动视频会议。 花掉几千元,飞到地球的另一面开上一个小时的会议,然后再飞回来,这样是不是有些劳民伤财呢?您是不是早已厌倦了为了各类会议而到处奔波的生活了呢?如今,只需要一部TD手机,使用其移动视频会议功能,您便不仅可以摆脱舟车劳顿之苦,同时还节约了不少成本及时间。
移动视频会议业务为您提供了多方音频和视频通话,并具有会议管理和控制功能,如创建和结束会议、会议发言控制等。在会议其中,用户还可以通过语言电话或者视频电话的两种不同方式加入会议。此外,该服务还提供了即时会议和预约会议两种不同的发起方式,使操作更加人性化。
3、POC(手机对讲):
即使大家没用过对讲机,但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了解。手持对讲机,只要在覆盖的网络内便可进行多人通话,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还节省了相当多的通话费用。如今这种功能也同样在TD手机上实现了。
POC业务,即PPT(Push-To-Talk),就是“按讲”,类似于对讲机“即按即说”的模式,用户只需按动手机上的一个按键就可以与某个人或某个通话群组进行通话,特别是其群组呼叫能力,一呼百应,十分适合集团客户进行群组通信、协作、交流时使用的业务。无需拨号,一键通话。省去了拨号的麻烦,呼叫速度快,特别适合不方便拨号或编写短信时使用。
作为全球第三个3G应用的标准,TD几乎是我国唯一的世界通信核心标准,十年以来,我们看到TD整个产业从有到无,其中有不少TD科研人员的心血,有着政府的倾力支持。如今产业链正走向成熟,形成了包括研发、制造、运营、渠道等从生产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
TD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掺杂了太多的复杂因素。而由于体制原因,一些机构和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投身TD研发建设,同时另外一些机构和个人失去了一些利益。所以,种种TD发展问题上的争论也就不足为奇。
依笔者看来,部分人将TD捧上天,实际上忽悠了领导人,到头来国家几百亿投进去,现在落得骑虎难下被迫继续发展,说欺骗言重了,但是非要说功绩,却实在汗颜。而部分人将TD骂为骗局,也不尽然,毕竟人家还是搞出来了这么个东西,先进与否不谈,技术与否不谈,至少和“龙芯”一样,至少还是弄出来了,比那些造假的这芯那芯强多了(再说TD还有用,比龙芯几乎在PC领域一无是处还是好得多,这也不能怪龙芯,现有的体制,搞科研的是为拿钱出“成果”官员是搞“政绩”,没人真想过去面对残酷的市场。再说那么少得可怜的经费,那样的用人机制,也没那个可能),到底多少技术是国人搞的,多少是抄的,多少是还没抄到忽悠大家的也不重要,毕竟现有体制下的这种研发模式也不可能有多少指望。
好大喜功的吹嘘不谈,虽然在三大标准中(当然这是某些人讲的,国外不认为TD是全球标准——因为除开中国大陆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至于中国大陆也没有正式商用),TD被视为最没有前途的标准,但是中国人是最善于平衡的,最没有前途自然给了中国移动,谁叫中国移动用户多呢,为了平衡中国移动和新电信新网通的竞争格局,自然就把这么“好的”国产3G网络交给移动了。
既然交给移动,就注定短期内,TD只要技术成熟(这是关键,否则就是彻底扶不起的阿斗了),短时间内移动就会让庞大到占中国高端手机用户的85%以上的群体转向TD网络,好不好用不谈,至少还是得多了解多学习下TD吧。
2008年终于实践TD服务奥运的承诺。虽然如今TD已正式运营,但想必还是有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所谓的中国3G网络到底能做什么。下面我们就五种3G的服务向大家详细介绍。
1、视频通话可能是人们对TD业务的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印像。我们都会从国外或者香港的电影中看到一些拿着手机视频通话的场景,让人甚是羡慕。如今,我们有了TD以后,这样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手机视频通话是集图像、语音于一体的通信业务,您只需要用TD手机拨打视频呼叫,待通话接通后,在通话时就可以看到对方的清晰影像了。只要在TD网络覆盖范围内,双方均拥有一部TD手机,您便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视频通话业务。从此以后,即时两人天各一方也犹如近在咫尺一般。
2、移动视频会议。 花掉几千元,飞到地球的另一面开上一个小时的会议,然后再飞回来,这样是不是有些劳民伤财呢?您是不是早已厌倦了为了各类会议而到处奔波的生活了呢?如今,只需要一部TD手机,使用其移动视频会议功能,您便不仅可以摆脱舟车劳顿之苦,同时还节约了不少成本及时间。
移动视频会议业务为您提供了多方音频和视频通话,并具有会议管理和控制功能,如创建和结束会议、会议发言控制等。在会议其中,用户还可以通过语言电话或者视频电话的两种不同方式加入会议。此外,该服务还提供了即时会议和预约会议两种不同的发起方式,使操作更加人性化。
3、POC(手机对讲):
即使大家没用过对讲机,但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了解。手持对讲机,只要在覆盖的网络内便可进行多人通话,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还节省了相当多的通话费用。如今这种功能也同样在TD手机上实现了。
POC业务,即PPT(Push-To-Talk),就是“按讲”,类似于对讲机“即按即说”的模式,用户只需按动手机上的一个按键就可以与某个人或某个通话群组进行通话,特别是其群组呼叫能力,一呼百应,十分适合集团客户进行群组通信、协作、交流时使用的业务。无需拨号,一键通话。省去了拨号的麻烦,呼叫速度快,特别适合不方便拨号或编写短信时使用。
4、HSDPA高速上网:
众所周知,现在我国的手机上网的途径只有GPRS及EDGE两种方式,不仅速度不够理想,而且高额的流量费用也是人们手机上网的最大瓶颈。而如今TD的HSDPA的高速上网功能的推出则真正实现了“网上冲浪任我行”。
HSDPA技术是实现提高TD网络高速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最为重要的技术。HSDPA的引入大幅提高了移动网络的带宽承受能力,带动数据服务和流量呈现出指数型增长,更好的满足对移动性的需求,使用户可以随心所欲通过手机高速下载,随时随地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自由通讯。
5、手机电视:
虽然手机在过去的GPRS以及EDGE的网络中也具有电视功能,但是超高的流量以及蜗牛般的网速却始终无法让人满意。因此,类似于CMMB这样的电视手机才开始盛行,但相关功能较少,电视节目局限性也很高。相对来说,TD网络的电视服务则更加人性化,相关功能也十分丰富。
手机流媒体是利用TD网络数据服务,直接通过手机,观看直播电视节目或下载视频等新型业务应用。不管走到哪里,通过手机电视,您都可以尽情欣赏CCTV、SMG、广东卫视、福建卫视等约20多个直播电视频道,还有CCTV手机电视、东方手机电视、CRI手机电视等提供的内容丰富的全网业务,您所关心的热点新闻、丰富多采的影视节目、观赏激烈精采的体育赛事统统不落下。
目前从国外的应用来看,欧美国家的3G应用主要集中在网络方面,而东亚的国家地区主要集中在视频方面。估计中国的文化传统使然也倾向于东亚,未来可视通话、视频点播(手机电视)将是最热门的应用。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8/article/10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