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接手CDMA后,预计在明年3月前将有数百万手机采购,但是困扰过去联通在C网运营的问题仍然存在,终端厂商出力不多,大多依靠运营商过日子,而这正制约着C网的发展,今次中国电信对C网的高速发展推动将能否改变厂商的关注却是显而易见的。
备受关注的就是联发科了,联发科在GSM网络上推出的MTK单芯片整合解决方面,可以使得各个终端厂商不用自己再去开发个性化的软件,费时、费力、费钱、拿来就可以用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省时、省力、省钱。
而进入2008年的秋天,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次级贷问题波及到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各大投资机构自顾不暇,到处都是甩卖和被收购。
不过,目前中国大陆和台湾还相对平静,一度盛传联发科将进入CDMA市场,但是联发科方面对此保持沉默。。
传闻联发科可通过收购威盛(VIA)的CDMA芯片业务进军CDMA市场。自去年将AnalogDevices,Inc.(ADI)并购之后,下一个目标显然就是VIA的CDMA业务。
MTK三季度财报显示,2008年1-9月营收为692.93亿新台币,同比增长16.34%,前半年营收为新台币416.96亿元,同比增长25.1%,显然这边风景独好,联发科在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阴影下还获得了如此惊人的高速增长。
原因很简单,联发科的方案已经越来越深入到市场各领域,在中国大陆不仅是所谓“山寨机”企业,几乎所有的国产手机企业或多或少地都采用了MTK产品,这包括华为、中兴、波导、联想,尽管过去他们曾经猛烈的抨击过联发科。
联发科在3G市场同时押宝TD-SCDMA和WCDMA手机IC,WCDMA产品预计年底对客户送样,初期销售将以内地为主,WCDMA虽是欧洲制的规格,但最近内地开放3G规格,未来WCDMA手机IC也可在内地销售。
但是,重组后的电信行业包括移动的TD-SCDMA、新联通的WCDMA和中国电信的CDMA2000都将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联发科却回避谈论CDMA,选择了沉默。
当然,业内最流行的说法便是收购威盛CDMA芯片业务,再次上演去年并购ADI的好戏。因为2007年,采用威盛CDMA芯片手机,通过多普达旗下威智达品牌已进入了联通的集采渠道,规模达到了数十万台。
电信重组方案宣布后,威盛的CDMA芯片更是因为能一次过打包解决高通繁复的专利问题,为希望进入该行业的手机厂商提供相对低成本的产品,受到不少国产手机企业追捧。不久前,国内手机制造商中电科技(CECT)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将与威盛合作推出CDMA手机。
事实上,早在2006年,尚未在国内GSM手机市场形成燎原之势的MTK便已经与威盛彼此打量了一番,当时,威盛有意将其在美国投资的CDMA基频晶片厂威睿科技(VIATelecom)售予MTK,但后者经过几个月的评估后回绝威盛的提议。据称,原因在于当时CDMA手机为美国、韩国的客户较多,与联发科巩固中国大陆市场的重点相悖。
显然,保持高速增长的联发科未来在CDMA(CDMA2000)这一被中国电信重点推动的市场方面,不会是一个旁观者。但是CDMA方面,中国电信目前的战略依然以集中采购、包销为主,甚至许多地方仍然沿用联通原有的模式。而集采的结果是,所谓“山寨机”很难进入集采,而这正式联发科在CDMA市场犹豫的重要因素,或许联发科是在等待,等待中国电信发展CDMA的策略明晰之后再行动。
目前三大3G网络方面,TD出现了问题,显然目前最先放量的是电信CDMA2000,然后是新联通的WCDMA,因为新联通的规划,3年内WCDMA用户将超过20%,即可超过2000万。
但是无论是对于CDMA2000和WCDMA,联发科由于专利问题目前还无法涉足,如果收购威盛的CDMA产品线,联发科将能最快速地进入这两个市场,同时解决专利问题的困扰。
现在问题的复杂新表现在,过去CDMA在联通的运营下采用运营商定制和集采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谋杀“山寨机”的方式,山寨机拥有的价格优势在运营商的招标过程中没有任何胜出的可能。
另外,3G时代,智能手机将成为主流,与无线互联网融合的终端Iphone、Google和HTC合体的G1以及微软的WinCE内核WindowsMobile系统的手机热卖就是证明。显然过去2G时代只能发短信、打电话、拍照、MP3的手机已经不能适应了。而联发科正是为用户提供全能而低价的多媒体手机——这种具备了拍照、摄像、音乐等娱乐功能的手机,而价格只需要300-800元。
现在的3G应用包括各种互联网应用,比如浏览WWW网页、IM聊天、视频通话、流媒体视频观看、GPS导航、搜索、E-Mail、加密电子商务、移动证券、乃至办公商务网络的应用。
3G时代显然需要一个系统平台,在这个系统平台上再用个性化软件实现客户的需求,而这正是微软、塞班、iPhone、Google做的事情——提供一个平台。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从芯片到硬件系统到操作系统乃至应用软件完全大一统的同质化的模板解决方案而赢得市场的联发科模式正在受到挑战。毕竟这样并不开放的系统是否是我们需要的?
并且在3G领域,如果联发科的整体解决方案确实是高度的同质化,那么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差异化个性化方面,能否很中高端市场的国际巨头抗衡就很成问题。这样联发科或许只能够获得低端手机市场——这一市场并非目前描述的3G市场那样巨大。
所以,未来联发科何去何从,是一个从中国普通用户到中国众多手机厂商都关心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8/article/1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