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
机身左侧除了一组扬声孔和标准的mini USB数据线接口外,还有一对儿音量控制键,这在诺基亚以往的Series 60平台智能手机上可是绝对不多见的。
诺基亚 N91的机身右侧比较简单,除了另外一组扬声孔外,就是它的主菜单键。不过小编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并不是非常方面,比较菜单键是平时经常用到的。
手机的顶端暗藏了很多玄机。开关键在最左边,中间是HOLD锁定键。这个东东对于一款以音乐为主打的产品来说可是相当的重要,不仅使它看上去更加的职业,同时也令用户日常的操作方便了不少。当然以上这些还并不是全部,最右边同时设计有诺基亚 N91的标准3.5毫米耳机插孔。需要注意的是,耳机孔旁边的金手指插槽是专门为线控服务的,也就是说,如果更换耳机就无法享受便利了。
底部只有一个诺基亚 N91的充电口。据悉该机最终的上市包装中将搭配并不常见的AC-4型旅行充电器和一根充电适配器CA-44,而“坐充”的加入更使其与众不同。
诺基亚N91将会采用目前最新的Symbian OS 9.1操作系统,Series60 III平台,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了这种搭配组合的智能手机。该机的屏幕依旧为传统S60手机标准的26万色176*208分辨率TFT材质,不过却没有像之前我们介绍的3250那样使用12宫格菜单,取而代之的依旧是九宫样式或者是列表方式。
N91在闭合状态下的机身三围是113*55*22mm,重量160克。与小编的6630一起合影时显得并不是很大。由于比6630瘦且长出一点,反而还给人苗条的感觉。
诺基亚N91的键盘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由左/右功能、接听/挂断和五方向导航组成的功能区,其二是设计在可以滑动的保护盖上面的音乐、播放/暂停、前进、后退和停止构成的音乐控制键,最后便是接触面积设计得过小的数字键,在它们的两侧还一左一右安排下了ABC笔键和C删除键,但易用程度可并不算太高。
机身的背面只设计有一个光秃秃的摄像头,它的有效像素达到了200万,最大可拍摄1600*1200分辨率的图片,并支持8倍数码变焦。比较奇怪的是,诺基亚本次并没有为N91安排闪光灯和任何相关的保护措施,不免有些令人遗憾。
通过*#0000#的暗码,我们查询到了目前的这款诺基亚N91正在使用的软件版本号为2006年01月13日才刚刚发布的v06w02.13 China。如此奇特的命名方式小编还是第一遇到,若不出什么意外,这还是测试版,并非最终上市的正式版。
而在去年10月底举行的05通讯展上遗留下来的另一大悬念本次也终于被解开——诺基亚N91采用了容量为4GB微硬盘的第三方存储介质,想想当初2GB的情形真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而诺记某些时候的做法也的确是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诺基亚N91配备的线控与3250一样,都是全新的HS-28型。除了可以直接控制接听/挂断功能外,还可以对音乐进行播放/暂停、前进、后退和停止等操作。除此以外,线控左侧还隐藏有一对儿音量控制键,可以说已经做到了尽善尽美。
N91可以兼容多种格式的音乐文件,诸如AAC、AAC+、eAAC+、M4A、MIDI、MP3、WAV、WMA、RealAudio、True Tones(WB-AMR)、AMR(NB-AMR)等。不过它的音乐播放软件界面与3250所使用的略有区别,但功能可都是非常的丰富。
不过同诺基亚 3250(资料)一样的是,N91也可以通过艺术家、音乐专辑、曲目列表、流派、作曲家和全部曲目几种方式来管理音乐库,这对于4GB的空间来说至关重要。
除了“无顺播放”功能外,“重复播放”模式还有全部、一首这两种方式。
均衡器设置方面也是相当的专业,有Acoustic、超重低音、Hip Hop、流行音乐、R&B和摇滚音乐共六种,足以满足那些有特殊欣赏品味的音乐发烧友了。
诺基亚N91的音乐播放软件的部分菜单汉化得还不是很完全,下图中所显示的中文含义大致为混响、立体声扩展和低音强化,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并设置。
由于并不是一款以拍照功能为主打的产品,因此诺基亚N91采用了传统S60手机的拍照软件界面,使用时无需再将产品横向放置,偷拍时也不易被发现:)
诺基亚N91的拍照软件可选项也非常丰富,白平衡与色调都可以任意调整。
当然,N91还具备了传统的夜间、连拍和自动定时三种模式,并可直接进入“多媒体资料”。
我们也可将默认图像名称设置为日期,并且选择图片的存储位置——机身、微硬盘。
在“设置”菜单中我们还可以调整诺基亚N91拍摄图片的质量以及分辨率。除了最大1600*1200分辨率的200万像素外,诺基亚N91还允许用户记录30万像素(640*480)的图片。不过没有更多分辨率(如100万)可选是一大遗憾。
据悉,非WCDMA版的诺基亚N91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预计上市时间也将是今年三、四月份间,而价格方面估计会延续发布之初透露的700欧元,约合7000元人民币。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6/article/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