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现在的位置:手机市场
移动电话卡余额不退但可转移
2006-01-11 01:14 出处:新京报 作者:
  手机实名制有可能对电话卡市场造成冲击,及早解决话卡余额问题对运营商而言已是迫在眉睫。

  中国移动年内将推若干措施解决电话卡余额问题,其中多项为收费服务。

  电话卡余额问题也因此一直是电信消费投诉的热点之一。继2005年“3·15”后作出相关承诺后,中国移动日前表示,由于需要技术支持,整个后台系统改造已经在2005年年底完成,2006年年初将开始全面实施各项解决措施。
 
  但与此同时,在该公司提出的若干解决措施中,运营商也并非完全无条件“让步”,多项解决措施都涉及收费。

  中移动:做出让步解决问题

  电信卡余额问题一直被指为“霸王条款”,消费者对其投诉最强烈之处在于:运营商给每张卡设定了一定的使用期限,如果到期没有使用完,里面的余额既不能使用,也不能够取出或转移。

  中国移动对此表示,公司做出让步,已经推出若干举措,以确保用户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使用或转移到期余额。这些举措包括话卡余额可以转号、设置“保号期”暂时保留用户手机接听功能等。

  这些举措的用户受惠范围,中国移动市场部相关人士透露,包括中国移动通信及其各个下属公司发行和销售的全网手机充值卡(含神州行充值卡)、省内缴费卡等缴费类和充值类的卡产品。

  余额不可退,转号要收费

  电信卡余额投诉最大的焦点在于电信是否可退还。中国移动则表示,电信卡余额可以任意转移至其他号码上,但仍不可退还。

  中国移动对此作了如下解释:“首先,应该承认电信卡是购买合同载体,而非金融卡,所以无法退货”;其次,电信卡问题并非“中国特产”,国外的运营商同样面临相同问题,解决办法也不一而同,但有一点全球通行,那就是移动电信卡无一例外都规定了有效期,并要求客户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费。

  中国移动表示,今后客户可在规定期限前通过申请将账户余额一次性转移到同一地市的指定号码内,转出号码在转移后作废,转入号码有效期不变。

  中移动表示,办理余额转移的客户需要凭借有效身份证件或服务密码到中国移动的营业厅办理,转存服务需要支付5元/次的手续费,在推行初期到2006年底前,免收服务手续费。

  “保号期”保留接听按天收费

  此外,对于电信卡余额的另一个焦点问题是,手机号码因为余额不足或者电信卡到期而进入保留期后,手机号码的被叫服务也同时停止。

  中国移动对此承诺,改变原保留期内不能进行通话的规定,将向保留期内的还有账户余额的客户提供接听电话服务。

  此外,中国移动表示,为了最大限度的延长号码使用期限,将在原来的“保留期”和“冷冻期”中间增加了“保号期”,该项服务按天收费,暂定收费标准为0.30元/天。同时,其承诺会运用多种方式通知、提醒客户及时充值和使用,避免号码过期带来的损失。

  评论

  “有保留”让步也是进步

  2004年12月,电信卡设定期限及余额不退排在电信十大“霸王条款”前列,这一问题可以说是消费者关注焦点中的焦点。

  实际上,关于电信卡的问题,争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有效期问题;二是过期余额的处理问题。

  关于前者,反对方认为设定电信卡使用期限是“强制消费”。运营商则认为,电信卡不设有效期会直接导致部分用户长期占有此资源而不使用,闲置资源日积月累,必然有损企业利益。

  关于后者,在许多人看来,电信卡不退余额是“不当得利”。这个看法有相当道理,但主要是执行起来有问题。这个问题在全球也没解决得很好的范例。实际上,面值为50元的电话卡,打折后可能只卖30元甚至更低。如果消费者拿着这种打折买来的卡要求余额退换,运营商当然不会同意。

  从本次中国移动的解决方式来看,属于折衷方案。既然有解决措施,就意味着对过去的一些“霸王条款”没有坚持,从这一点上看,运营商做出了相当程度的让步。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方案来看,多项服务涉及收费,显然也没有完全如消费者所愿。换而言之,运营商的让步也是“有条件”、“有保留”的让步。

  即便如此,这一步对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运营商来说已是相当难得。

  作为营利性机构,逐利无可厚非。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可能要求运营商无条件做出对消费者完全有利的决策。而从长远看,消费者与这样庞大的商业机构之间存在长期的博弈。中移动们让一步,即使“有保留”让步,也是一步———因为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往前了一小步。

  动机

  手机实名制促运营商加快动作在手机实名制将不可避免地全面铺开之前,观察人士认为,中移动的上述措施很可能也是作为运营商所做的针对性技术和市场铺垫。

  在信产部、公安部等部委要求加强手机号码管理的高压下,手机实名制势在必行。但实施实名制首先带来的后果是相当数量的神州行、如意通等预付费用户将退号,里面剩余的话费金额如果没有措施去处理,必然带来海量的争议和诉讼。中国移动采用上述方法,同时尽早做好技术准备,实际上是为了同时避免实施手机实名制将引发的这一严重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6/article/8117.html

欢迎转载、分享到微博、社交网络。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