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奥盛F16技巧
2005-12-17 12:26 出处:综合消息
前不久买了两年前上市的奥盛 F16(资料),该机是韩国血统的手机,照相的延迟时间比较短,抓拍绰绰有余。
下面说说我试用的几点感受。
首先此机宣传的4色冷光荧屏实有夸张之嫌。其4行显示中只有下面的三行能显示文本,而且只有蓝色而不能更改为其他颜色。而最上面一行虽然能显示4种荧光色彩,但只是固定的显示为几个固定颜色的圆圈。所以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大众所认为的4色冷光屏。不过效果还不错,蓝色荧光显示的文本清晰,很眩!
其次,如果你习惯用一只手发短信,那么用了此机器后看来你要改一改了,因为此机器的按键面板比较大,而选择文字的确认键和返回键在最最上面,离数字键较远,用一只手写短信确实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且返回键和OFF键离的很近,很容易误操作,幸好本机有自动保存未完成短信的功能,不然……
再有此机虽然支持红外线,但功能很不完善,我的同学曾用他的机器传图片和铃声给我,出现过几个图片不能传的错误,而我从电脑上用数据线传这几张图片到手机上却能正常使用。最最可惜的是此手机只能用红外线接口收文件却不能往外传,致使同学骂我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手机——独。
最后一点发现就是此机所拍摄的照片,在浏览的时候比摄制的时候小了很多,只有在菜单里选修改和编辑彩信的时候才能放大了看,不是很方便。
总体来说,65K色 TFT大屏128*160 64和弦铃声,像数相机,支持JAVA,还有可以当U盘一样使用的16M内存。不错。
这机器的摄像头配置为内置,180度旋拍数码相机 4倍变焦 640 × 480像素CMOS摄像头 (31万像素) 亮度调节 11级 图像格式 JPG
以前经常有朋友说这个机器的摄像功能太麻烦,不利于抓拍,其实并不是,经过使用我发现本机摄像功能十分强大。下面是一些实用的快捷键
1.待机状态下按机身旁的↓,可直接进入摄像模式
2.摄像模式下按机身旁的↑键可使画面旋转180度
3.摄像模式下按导航键←→可调节画面亮度(11级)
4.摄像模式下按导航键↑↓可调节焦距(4级)
为了使拍出来的照片符合我们使用的要求,我们还需要多利用手机所带的几种设置模式和图象质量
下面说说我试用的几点感受。
首先此机宣传的4色冷光荧屏实有夸张之嫌。其4行显示中只有下面的三行能显示文本,而且只有蓝色而不能更改为其他颜色。而最上面一行虽然能显示4种荧光色彩,但只是固定的显示为几个固定颜色的圆圈。所以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大众所认为的4色冷光屏。不过效果还不错,蓝色荧光显示的文本清晰,很眩!
其次,如果你习惯用一只手发短信,那么用了此机器后看来你要改一改了,因为此机器的按键面板比较大,而选择文字的确认键和返回键在最最上面,离数字键较远,用一只手写短信确实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且返回键和OFF键离的很近,很容易误操作,幸好本机有自动保存未完成短信的功能,不然……
再有此机虽然支持红外线,但功能很不完善,我的同学曾用他的机器传图片和铃声给我,出现过几个图片不能传的错误,而我从电脑上用数据线传这几张图片到手机上却能正常使用。最最可惜的是此手机只能用红外线接口收文件却不能往外传,致使同学骂我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手机——独。
最后一点发现就是此机所拍摄的照片,在浏览的时候比摄制的时候小了很多,只有在菜单里选修改和编辑彩信的时候才能放大了看,不是很方便。
总体来说,65K色 TFT大屏128*160 64和弦铃声,像数相机,支持JAVA,还有可以当U盘一样使用的16M内存。不错。
这机器的摄像头配置为内置,180度旋拍数码相机 4倍变焦 640 × 480像素CMOS摄像头 (31万像素) 亮度调节 11级 图像格式 JPG
以前经常有朋友说这个机器的摄像功能太麻烦,不利于抓拍,其实并不是,经过使用我发现本机摄像功能十分强大。下面是一些实用的快捷键
1.待机状态下按机身旁的↓,可直接进入摄像模式
2.摄像模式下按机身旁的↑键可使画面旋转180度
3.摄像模式下按导航键←→可调节画面亮度(11级)
4.摄像模式下按导航键↑↓可调节焦距(4级)
为了使拍出来的照片符合我们使用的要求,我们还需要多利用手机所带的几种设置模式和图象质量
1.使用墙纸相片模式能够拍出128*160大小的照片,当墙纸再好不过拉
2.相框相片模式用于平时抓拍最合适,拍个大头贴更是不在话下
3.小相片模式可一用于拍摄局部细节
4.宽相片模式就像我们平时用相机拍出来的照片,而且使用这种模式的时候手机会自动把图象质量设置为高(在你把照片放到电脑上的时候,会发现照片大小也自动设置的很大)
5.感觉需要放到电脑上的照片最好把图象质量设为高,而想做为来电大头贴这些只用在手机上的就无所谓拉,图象质量的高低在这小小的手机屏幕里分别不出来,还是用低质量的省空间。
是不是很强大吧,哈哈,希望广大机友一起来发掘本机的潜力吧。(特别是JAVA)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5/article/7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