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 W810试用:豪华配置双模手机
2005-11-05 01:23 出处:综合消息
LG W810(资料)是中国联通定制的一款双模手机。第一眼看到机器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显现出金属质感的银白色配以黑色的搭配显得庄重又不失华贵。机器做工很好,看不到任何毫米级的缝隙,显示屏幕明亮、细腻、清晰,翻盖与盒盖阻尼适中并伴有接近到位点时咔的声音,大屏幕的下方印有QVGA字样,键盘类似摩托罗拉 V3(资料)的金属质感与机身浑然一体,配以蓝色的按键灯非常养眼。在机器的外部可以直接播放MP3,并支持选曲功能。
W810在拨出电话时接通很快,几乎感觉不到延迟,通话质量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清晰,各项菜单反映很快,在C、G网的切换,我个人感觉是包括三星 W219(资料)在内的所有双模机中速度最快的,拍照与摄像质量在W810中观察很好,因手头没有数据线,无法传到计算机中做对比,应付一般的应急拍照绰绰有余了。拍照、摄像、录音等均可以选择存储到外置TF卡中,存储速度很快,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延迟。
机器自带52首MMF铃声,同时可以支持MP3、VOD及机器自身录音当作铃声,激光笔功能很有意思,经常参加会议演讲的人可以绝对的“眩”一把。在工具中有可以发声的金山词霸中英字典、旅行会话词典查询、闹钟、世界时间等。事务管理器功能同样强大,对于经常旅行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款非常不错的商务用机。
W810自带了两个非常有用的功能,来电拒接和功能锁定,这也是近期大家最关心的两个功能。来电拒接可以8个群组及8个电话号码,拒接方式有静音和挂机,设置成挂机方式后,呼入方将在接通的一刹那听到“您拨叫的用户忙”的提示。功能锁定包括国内长途、国际长途、功能区、电话本、信息、通话记录、文档、日程表、预定工作、备忘录,外人拿到您的手机没有密码将不能看到这些内容呦!
在C网的网络应用中,只要按方向键中间的按键会有中文语音提示“将开始网络连接”断开时还会有“将断开网络连接”的提示。
W810并没有配置红外及蓝牙功能,对于需要备份恢复电话本,下载照片、影像及经常更新MP3的人来说就只能通过数据线来传输了,这多少有些让人感觉不便。还有一点就是这个机器的耳机在用LG标准单耳耳机时,耳机的挂机按钮不能挂机,只能用作语音呼叫的激活按键,在机器的存储状态中看到可用内存为20M左右,并不是网上介绍的512M,配以存储卡我想这也应该够用了。
这款机器的充电器、数据线和8080、8380、C960等机型相同,但在接口的插槽部分有些不同,8380系列为三个卡槽,W810为两个卡槽,软件目前可以下载WOWLG网站上的C960 PC SYNC软件以及CDMA USB MODEM驱动,安装时需要先安装CDMA USB MODEM驱动,然后安装PC SYNC软件,同时也可以安装LG PLAYER及PHOTO MANAGER相关播放编辑软件,全部安装完毕后,用数据线插上手机,系统将自动识别并安装相应驱动和端口。
其实这款机器内置操作界面和C960几乎完全一样,使用PC SYNC软件在PC端操作也完全相同,相关介绍可以参阅:http://tech.sina.com.cn/mobile/n/2005-08-25/1421703681.shtml,试着向机器的外置存储卡中传了几个MP3,速度一般,一首8M左右的歌曲用时3分20秒,总的来说能够兼容LG的标准充电器和数据线对于使用过LG机型的人来说是很容易上手的。
在上一篇“初试LG W810”文章中提到的耳机不能挂机问题有误,正确的做法是需要按住耳机上的挂机键2秒钟即可以实现挂机。
W810在CDMA网络实际应用中场强信号的显示基本都是满格,但这并不是代表实际通话质量就会完好。在来广营市场附近、朝阳松榆里附近场强显示为满格,虽然可以正常接听电话,但对方根本无法辨识我的语音,当时在同样位置立即换用xxx厂商的xx55手机,虽然场强显示为1-2格,但通话质量非常清晰,没有丝毫的断续现象,这应该与CDMA网络是根据信号强度来调整终端设备的发射功率有关(GSM规定为 -40 -- -80为正常信号场强,CDMA属于网络实时调整)。为了验证这一点,我特意去了位于东三环的通广大厦,因为之前用xxx厂商的xx55手机在电梯中信号显示为一格,但可以正常接打电话,W810在电梯中依然显示满格信号,但已经无法打出电话了,关于韩机与MOTO的信号显示与通话质量之前已经有很多朋友提到过在显示满格时确无法正常接打电话,真希望厂商能够提供真实信号显示。
W810支持通话时同步录音功能,如果存储位置选择到TF卡后,可以不限制录音时间,在GSM网络通话录音时会出现死机、自动关机现象,奇怪的是在CDMA网络通话录音时不会出现此问题。目前还不清楚是硬件还是软件原因。
由于该机是中国联通定制手机,目前价格尚不清楚,在笔者本地,如果承诺每月380月话费两年,可免费获得该机。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5/article/7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