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选择有代表性的软件加以介绍,给各位尚未用上T720这些扩展功能的朋友参考。需注意以下介绍的大多软件是英文界面,使用者需有一定英语基础,否则就靠死记操作菜单了。
一. Java程序软件
T720可以运行java程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java手机,即使是现在,java手机也集中在少数几个品牌中的高端机型。作为一款java手机,T720就是一台小电脑,就像计算机因为装备软件而强大,装入java应用程序后手机可以运行各种运用。目前在网上可以找到用于T720的游戏和应用程序上百种。
1. MIDway
用于将Java程序上传至T720。
2. Motorola J2ME SD
为java程序开发的工具软件,为编程高手们准备,用户并不需要有太多了解。但知道它的存在有助于我们了解MOTO T720会有更多可用的java应用程序。
二. 铃声图片程序
手机要变得有玩头,能往上放自己的钟爱的铃声和图片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众多T720 FANS平时最热衷的事情。T720支持gif格式图片(这种图片是256色)显示和midi格式的音乐文件作为铃声播放。应用铃声图片程序有两种:铃声图片编辑查看(播放)和对手机上传或管理图片和铃声。
1. psmplay
Midi格式文件可以播放的软件很多,windows也自带有。但最适合手机铃声用途的非psmplay莫属。该软件极为小巧易用,有基本的编辑功能。当然还有许多用于midi录制编辑的软件,大家可以到网上寻找。在midi专业编辑方面,cakewalk当为首选。
2. 图片编辑软件
这类软件浩若繁星,就不多介绍了。记住T720手机用的图片是gif格式120×160的。
3. M-Services BackUp Edit (MBE)
铃声和图片文件必须以一定的格式上传至 T720 , 而MBE就是按T720的格式要求进行转换的工具软件。它可以把一批文件集中打成专用媒体包格式后备用。
4. PST Phone Programmer User Tool ( PST )
PST 是 我们可以使用的功能最强大的MOTO手机工程软件。我们只利用其可以将MBE准备好的媒体包上传至手机里。正是PST和MBE的结合让T720的表现更多姿多彩。
三. T720日常管理软件
所谓日常管理,是只除了上面介绍的内容外,手机日常使用的一些内容,如电话簿、短信、日程表、上网拨号、电子邮件、呼叫和设置等项目的日常管理。
对T720用户,最为实用的是电话簿和短信管理功能。而T720有多达500个电话号码存贮容量,对一个商务人士来说基本够用了。容量大听起来不错。可是这是双刃剑,万一手机丢失或出了故障,对用户来说将是个难以承受惨重的损失,所以能将手机号码方便地备份出来,或利用电脑来修改手机号码簿是个很重要的优势。
1. TrueSync Plus
TrueSync Plus就是将手机电话号码簿备份到计算机上的软件。它的备份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将手机号码簿自动备份到TrueSync Plus里,需要时直接恢复到手机即可;二是利用TrueSync Plus具有作为Outlook插件的功能,将手机号码簿内容备份到Outlook的联系人里。Outlook开可以将这个通信录导出为别的格式,作为其它用途。这个软件由MOTO公司随其它高端机型以光盘形式附送,由Starfish公司开发。
2. mobile PhoneTools
除了TrueSync Plus,手机日常管理软件还有不少。mobile PhoneTools 则是目前MOTO T720手机各种日常软件中界面最好、功能最强大的,它具有TrueSync Plus所有的功能。其短信收发功能则是目前T720日常管理软件中最好用的,用电脑控制手机进行短信收发或群发,可谓方便无比。
应该说该软件是您日常最需要的软件。最新中文版可到这里下载:http://www.bvrp.com/customers/motorola/upgrade/US/
按要求填写注册表即可下载了。
四. 手机工程软件
这些软件可以将手机进行开发性处置,如手机内置软件版本升级甚至彻底更换手机功能系统,如将T720升级为T720i等。
1. PST
这个软件在前面有提到。
2. MMS
手机软件工作软件,没事别乱玩。虽然可以帮您将T720做各种手术,但非T720狂热FANS建议不要尝试。毕竟T720是商务手机,不是彻底的DIY试验对象,应点到为止。
3. p2kman
管理手机内置铃声和图片的软件。本来应归入前面的第二类软件,但是因功能过于强大,会将原厂预制的媒体内容删除而导致不能顺利使用,所以放在该小心使用的软件行列。
本文对MOTO的其它中高端手机也适用。感谢各位大虾的指导帮助。没有以上介绍的软件的朋友,可以在这里让大虾们提供。一些软件可以到这个地址下载www.motclub.com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4/article/3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