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现在的位置:手机市场
媒体猛揭国产手机价格黑幕!!
2003-07-26 13:42 出处:广州日报 作者:薛松
本站海涛按:广州日报的《外观不同价格竟差千元 手机惊爆价格黑洞》一文曾在新浪转登,但是在新浪编辑转该文很短时间既被删除。由此也可想而知该文的分量。

  ◆本版7月8日刊登的《手机惊爆价格黑洞》一文揭露(本文后附):同款手机只因外观不同竟然价差千元,从而拉开了揭露手机价格黑洞的序幕。

  ◆最近,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公布的一组数据颇令人玩味:2002年国内共核发手机进网许可证404张,是2001年的2.16倍,而今年上半年,核发的进网许可证高达312张,一张进网许可证背后就是一款新机上市。 

  ◆我们不禁要问:国内市场真的需要这么多款新机吗?厂家如此热衷于推新机背后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借新机“痛宰”消费者

  一方面手机生产者的阵容在急剧扩大,另一方面在技术的引领下,如今的手机更新换代确实加快,这都是新机大量面市的客观原因。但是,更多原因在于手机厂商为争夺高额的回报,不断地推出新的款式,以高价进入市场,挖掘新款手机的“第一桶金”。

  新机沦为厂家和商家“炒机”的工具,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但这种浮夸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新机在刚上市的时候一般产量有限,厂家想卖个好价钱也情有可原,可现在的状况是,厂家借大量推出所谓新机来“痛宰”消费者已成为习惯,采购成本不到千元却标价三千多元出售的手机比比皆是。

  新机大量面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闲置的入网许可证出售给借牌生产的厂商,这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不少手机厂商往往虚报产量获取大量空闲的入网许可证,以牟取暴利,这已经成为有牌手机厂商兑现其手机牌照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某行业人士估计,借牌生产的新机已占到全部新机的三分之一以上。

  新机到底新在哪里?

  与旧款机型相比,目前市面上的部分新机无非是增加某些功能和改变外观。就功能而言,如果增加内置摄像头、4096色以上彩屏和彩信等含金量较高的功能,加价上千元还情有可原,但一些只不过预留了外置摄像头端口,或凭借一些“直拨 I P”、“短信密码”等并不占据多大成本的功能,却卖出与内置摄像头同样的天价,那就是牟取暴利。

  争议较大的就是外观的改变,但外观设计到底值多少钱?厂家各有各的道理,甚至有厂商认为“现在的手机就卖外观,贵得离谱也不为过”。某行内人士告诉记者,国产手机的工业设计大多由国外的专业设计公司来做,一款新机的设计成本最多不过20万美元,就产量10万台的新机而言,单机的设计成本不过20元人民币。

  有的还解释为外壳的材料成本较高。在一次某国产手机的采购大会上,中电赛龙总裁孙景春对记者说:包括主板在内的设计平台确定了,80%的成本就确定了,只有20%的成本在材料采购上。有一点可以相信,那些功能方面缺乏创新的手机产品,无论其工业设计如何精美,也不会在市场长久存在。

  不过是组装和贴牌

  某国外品牌手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一款新机从研发、生产到推向市场,这个周期一般要9个月以上,而国内手机厂家大多只需2~3个月就一下子冒出多款新机,实在令人吃惊。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在新机的出炉过程中,国产手机充当的不过是组装和贴上标签的角色,所谓的新机不过是多了个型号而已,如今有的国产手机动则就一口气推出8款甚至15款新机,并且号称自主研发,夏新副总裁黄爱平说,以国产手机的实力,平均一个月推出1款新机其实就不错了。

  后果

  无暇顾及售后服务

  新机蜂拥上市带来的后果是:以前一款主力新机上市每月能卖到八九万台,目前能卖到1万台就欢喜得不得了。还有就是新机的生命周期也大大缩短,以前一款新机的“高价周期”能维持三个月,可如今,上市不到一个月的手机就要急忙宣布大幅降价。

  有人把这归结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厂家通过新机牟取暴利也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指出,为了抢占市场而仓促推出新机型、得到进网许可证后不再重视手机质量者绝非个别,致使有关手机的投诉率居高不下。当手机生产商不计成本投放广告、建设渠道时,过度的投入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售后服务建设。

  贴牌“转手买卖”风险很大

  尽管国产品牌手机目前已抢占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随之而来的是:国产手机返修率逐日攀升,来自广东某零售商的数据表明,某些国产品牌手机的返修率甚至高达50%,按我国有关规定,电子产品的标准故障率本应低于3%,这也是市场经济的选择结果吗?

  中电赛龙总裁孙景春说,国产手机这种贴牌的“转手买卖”,赚上几十元和上百元的提成费,其实风险很大,占用大量资金(元器件、整件的库存)不说,还有销售本身的费用以及质量控制。韩国公司因此死了很多,国内公司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

---------------------------------------------------------------
2003.7.8
外观不同价格竟差千元 手机惊爆价格黑洞

  ◆尽管目前手机业的利润一滑再滑,但暴利时代还远没有结束。

  ◆日前,一位行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内情:给手机换一个壳或者多加一个没什么用处的功能,就比别人的价格多卖几百元、上千元甚至高一倍。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这样的现象在行业内很普遍,只不过这个敏感的话题大家都尽量避免涉及,实际上是心照不宣。


  如此黑洞 同质手机价差1500元

  日前,记者收到一份署名为“一名普通的手机消费者”的电子邮件,其内容是关于两款国产知名手机的测评报告。这位消费者拆开了这两款手机的外壳,发现二者使用了基本相同的主板,甚至其印刷线路板的版本号也一模一样,而市场价格却相差一倍!

  他认为,主板基本相同,也就决定了两款手机的功能也基本相同,比如这两款机的菜单甚至一级菜单、二级菜单都完全相同,不同的只是外观和一些可有可无的功能。还比如 B手机主推的短信附加功能又几乎是所有支持中文短信手机均可实现的基本功能,该功能只不过起了一个类似快捷方式的作用。报告中还提到, B手机的 H I-FI铃声,其实也是与 A手机的十六和弦铃声是一回事。二者不但手机功能上有90%的雷同度,影响成本的另一重要方面,两者的显示屏与显示电路也几乎完全一样。

  然而,就是这样两款充满同质色彩的产品,价格却相去甚远,两者的市场零售价分别为约1400元和2980元。

  在记者的广泛了解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机经销商向记者表示,这样的现象在行业内很普遍,包括洋品牌在内的国内许多款手机都是共用一个主板,只不过换一个壳就可以多卖几百元上千元,或者多加一个没什么用处的功能就比别人的价格高一倍,只是消费者不知道而已。

  原因 人为暴利成业内秘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国内零售巨头中域电讯业务中心总经理姜杰说,这里面也有客观原因存在,比如大家购买的是同一家公司的设计方案,但不同厂家购买的价格可能不同;另外,材料市场、订货时间、产量大小等因素也会导致“机同价不同”。

  但更多的厂家采取的是“人为暴利”和“高价策略”,这些价格“高得太离谱”。某行内人士对记者分析,首先,一些厂家本身采取的就是短期策略,而并非作为长期的主打产品来推广,所以上市时故意将产品定价偏高,其目的就是想赚一把就走。

  即便是作为主打产品,故意将上市价格定得很高,实际上是为将来的大规模降价做准备。姜杰分析,国产手机一般都是这样的操作手法,一般在新品上市两三个月后,价格就会狂降,以刺激购买,而半年后则干脆清盘甩货。还有一些是打击竞争对手的做法,比如某厂家估计到竞争对手也会推出一款类似机型,便抢在对方出来之前降价清货,造成市场上同类产品价差悬殊。

  姜杰还分析,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产手机如今虽然取得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库存量也很大,特别是非典时期销售受阻,大多厂家只有压缩产量,比如某手机这个月的产量预计只有上个月的一半,上市价格自然定得很高。还有,在上半年收入任务都没有完成的严峻形势下,大多手机厂家希望利用高价来维持收入空间。

  危害 助长贴牌之风

  凭空多出一千多元,消费者会那么轻易接受吗?一些业内人士还透露国产手机维持这种高价策略的手法,一是靠广告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这种高价隐蔽性很强,大多以某个功能或特定群体为诉求点,与成本并无多大关系,所谓的成本不过是广告成本。二是欺瞒手段,比如把256色说成4096色,消费者也没办法检测。

  不过,这种高价策略不过是急功近利的行为,对国内手机业的发展有害无利,反而助长贴牌之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机代理商说,目前,别说芯片级的技术完全受制于国外厂商,就是连中间的软件技术层也没几个国产厂商能自主开发,完全“拿来主义”的后果就是:出现同一机型在国内出现多家“模仿秀”的笑话。其实,国产手机高价炒作的大多是外观或可有可无的功能,如果好销又会迅速换一个外观,这就是一些国产厂家所强调的“反应速度”,这样会使更多厂家追求外观变化,而不是功能提升,永远掌握不了技术。

  这种高价策略也增加了渠道的风险,引发渠道混乱,特别是害苦了一些省级包销商,厂家一方面拼命往渠道压货,一方面大量复制类似机型,渠道商不但资金被套住,利润也大大缩水,甚至有一些赚一把就走的厂家,将库存和售后服务甩给了代理商。

  引发争议 消费者是否被欺骗?

  有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手机的外观设计多么优美,如果功能非常接近、成本差异很小,价格差额如此之大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尤其消费者很少了解这种行业内部的生产特点与价格形成的内幕,在此情况下,厂商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据了解,除了价格因素之外,手机外观设计对大多数消费者购机起了很大的决定作用,至于主板或者显示屏之类的问题则很少有人注意,消费者不会把壳拆开作这种对比与测试,又何况,拆过的机子,厂家便不再保修了。

  退一步说,消费者即使想到拿两款手机进行比较鉴别,基本上也都是把眼光投向同一价格档次,很少拿两款价格相差上千元的手机进行比较,更不会有人去考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手机价格差别如此之大。

  不过也有手机厂商认为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行的是明码标价,不存在价格欺诈。

  另有观点认为,厂商价格定位自有理由,卖点不同自然价位有别。针对特定消费者群如年轻女性白领或者商务用户所设计的细分手机产品,高价位有时反而更能激起购买欲望,强劲的经济实力有可能使他们不怎么计较价格,看重的往往是手机体现出来的品位,这时候的低成本、高价位也可以被理解与接受。(广州日报)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3/article/3395.html

欢迎转载、分享到微博、社交网络。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