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国产手机何去何从
2003-01-20 15:11 出处:北京现代商报
为迅速获取市场份额,多数手机厂商选择了与韩国、日本企业结成所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变成纯粹的组装企业。如果这种恶性循环继续下去,即使国产手机的年产能突破三四亿台,一些国产厂商也永远只能充当“手机加工厂”的角色。
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昨天突然对外宣称,波导手机目前年产能力已提前达到2000万台,并称随着国产手机产能的不断提高和规模优势的不断显现,中国手机市场洋品牌一统天下的旧格局将彻底改变。但是,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以波导、TCL、中科健、南方高科、熊猫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产能扶摇直上,国产手机厂商应该开始警惕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下大力气摆脱产品同质化竞争下的增量不增质的恶性循环。
产能过剩背后的危机
随着去年以来国内手机市场的持续增长,国产品牌手机厂商今年纷纷扩建产能。除了波导的年产2000万台外,TCL前不久也宣布投资1000万美元扩充产能至每年1500万台,南方高科生产基地二期工程今年上半年竣工后,年产能也将达1000万台,而今年出人意料夺得央视“标王”的熊猫,去年销量才五六十万台,今年“改嫁”麦克赛尔后也宣称3年内要达到1000万台的产量。据统计,我国国产手机厂商已达到了36家,其总体年产能已经达到2.5亿台,约占全球产能的一半!这一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相比之下,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众多国外手机厂商虽然也都在扩大在华生产规模,据统计其年产量总和也达到5000万台左右。
产能的大小对比不一定能反映实力的高低,更不能直接决定厂商市场份额的大小。据信息产业部截止到去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波导、TCL、科健等国产手机已经挤入了国内手机市场的前列,但整个国产手机所占市场份额仍在20%左右,洋品牌目前仍是唱主角。
虽然很多国内手机厂商纷纷以扩充产能来获得规模生产优势,甚至通过价格利器抢占中低端市场,但产能显然不是国产手机厂商目前惟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保护国内企业,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早在1998年底就发布了5号文件,规定厂商须经信息产业部发放许可证方可生产手机,并规定合资公司必须有60%的外销比例。但4年来,这个5号文件目前已形同虚设。以家电厂商为主的很多企业通过借牌、收购有牌照厂商的方式绕开了5号文件,甚至一些IT厂商也以“带通话功能的PDA”成功地规避了政策风险。而一些外资企业更是通过出口香港转销内地等方式绕开了60%的限制。
更大的危机来自本土手机厂商。几年来,像首信那样踏踏实实自行研发技术的手机厂商屈指可数。为了走捷径,厂商们纷纷与韩国、日本企业结成所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靠直接购买别人产品设计方案的方式保持自己机型的更新速度,从而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组装企业。有业内人士呼吁,如果这种恶性循环继续下去,即使国产手机的年产能突破三四亿台,一些国产厂商也永远只能充当“手机加工厂”的角色。今年的北京国际通信展上,当国外品牌纷纷推出MMS、带摄像功能的手机时,国产手机厂商的技术弱势显现无遗,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国内厂商能推出此类产品。因为只要摩托罗拉、诺基亚不开放这些先进技术,韩国设计公司也无能为力。供需矛盾不可避免?
今年手机市场的需求能否完全吸收国内如此巨大的产能?有一种意见目前在业内很盛行:虽然过去一年中中国手机市场的繁荣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中国移动用户5000多万户的迅速增长,但今年移动用户已不大可能保持去年的增势。这不仅因为今年移动通信市场上很难出现入网费取消、移动资费大幅下降等有力的驱动因素,而且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决定了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将从高速增长过渡到平稳增长阶段。此外,手机厂商还必须考虑到二手手机市场和水货对有限的手机需求的分流。因此,这种意见认为,今年手机的供需矛盾将不可避免。
据国内最大的手机代理商之一、中邮普泰有关负责人预计,今年仅国产手机的市场供给将达到1.7亿台,而市场需求仅为5000万到7000万台。而BDA咨询公司高级顾问王萌对今年手机市场容量的分析,也在5000万到6000万台之间。这种惊人的供需矛盾,对国产手机厂商特别是一些实力较弱的厂商来说无疑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有关人士认为,尽管现在一些国产手机厂商通过控制销售终端的手段在与外资品牌手机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核心技术和外观设计等方面的弱势仍是国产手机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瓶颈。在这种背景下,国产手机今年要实现抢占50%以上市场份额的目标,看来还有点悬。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3/article/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