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竞争尚未拉开
国产手机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很是旺健。1998年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为0;1999年为3%;2000年这一数字攀升至7%;2001年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更是上升到了15%以上。2002年初,有国产厂家放言,今年要拿下30%的市场份额,按目前状况估计,这一目标很有可能实现。
在1998年国产手机发展之前,国内手机市场全是外国品牌的纵横之地,而国产手机之所以在几年之内能攻城拔寨、站稳脚跟,据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胜在了产品个性化、销售渠道以及市场布局上。
欧美系手机多为直板式,在销售上多采用总代理制,销售市场主要面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国产手机在设计形式上取法韩国,绝大多数型号定位于小巧轻薄的折叠机,在外形设计上TCL等厂家更是善于把握国人心理,华丽外形、宝石镶嵌,一举切开了高端手机市场;在销售渠道上,国产手机更是自建销售系统,直扑省级、地级、县级市场。从中可见,国产手机销量的攀升,一部分得益于与国外对手竞争所得,一部分则来源于对二、三线市场的拓展。虽然从势头上看,国产手机今年的市场销售应能拿下30%的份额,但在一线城市中,国产手机与一线洋手机之间的竞争并未完全拉开。
大举扩军以求生存
国产手机厂家在前两年胜绩的鼓舞下,正在大规模的扩军备战。
今年8月,波导与法国厂家联手,计划在近两年内达到年产1000万部移动电话的生产能力,而去年波导的生产能力只有200万部;4月,TCL宣布要将手机生产能力从每年的300万部提升至每年1200万部;9月中旬,中电通信总裁张富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明年中电的手机产销将达五六百万部。不算厦新、海尔、联想等众多国产手机品牌,光上述三家企业明年的预计生产能力就将达2700万部左右。
如果国产厂家的生产计划如期实施的话,那么市场容量的有限增长与国产手机厂家生产能力翻番上升,将会在明年形成矛盾。但国产手机厂家现在不扩大产量,行吗?业内人士分析,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较小产量的厂家,可能连未来供大于需的局面还未见到,便被大产量的竞争对手击溃了。
不扩产,是现在死;扩产,是熬到以后再说。市场让国产手机厂家走上了没有选择的不归路。
软硬分离大势所趋
市场竞争是无法回避的,但科技创新更是手机类IT产品的立命之本。从重如砖块的“大哥大”,到现在的小巧轻薄;从只能满足通话功能,到现在的炒股、游戏加短信;从一开始的黑灰外壳,到现在外壳的五颜六色还可更换……短短十几年时间,手机无论从形状、功能还是色彩上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这不断的变化中,科技的进步起了主导作用。
北京邮电大学IT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分析认为,现在的手机只是移动电话,还不能说是真正的手机,正在从“狭义多媒体”向“广义多媒体”的时代发展。而在这个大趋势之中,手机的硬件、软件(手机上的操作系统)分离必是手机发展的方向,也是个性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现在的手机是软硬合一的,即消费者买到手机后,自然享有了手机内硬性配置的软件系统。但不同的人对手机的功能会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一款手机能配置不同的系统、服务软件,改变现有买软件必买手机的惯例。在软硬分离后,消费者可自由在一款手机硬件上选择所需的不同软件,费用也比较低。
曾剑秋认为,目前各厂家在技术上做到手机的软硬分离不成问题,但存在的问题是各手机厂家生产出的各类产品之间互不兼容,要想让手机软件可以在各款手机上运作,存在一个手机生产标准化的问题,而这还需要有关部门与各大厂家进行协商。
功能多样标准统一
实际上,各手机厂家已在手机的功能多样化上有所尝试,近期,波导推出了具有炒股功能的手机,中电推出了具有掌上电脑功能的手机,都已经向手机多样化的道路有所迈进,但限于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这种各厂家单一的尝试,尚难掀起大的浪潮。
国外巨头们已经从连年的手机征战中,也看到了这一点,在手机软硬分离上也有所动作。有业内人士指出,手机业所面临的软硬分离变革,可以类比于当初的个人电脑时代,微软正是通过与IBM等的合作,在个人电脑领域树立起了以WINDOWS为标准的微软帝国。如果在手机业的变局面前,哪一家厂商能率先在手机标准制定上立于领先之地,其后的经济效益自有微软做榜样。
在手机这个随技术变化而日新月异的产品领域,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王者。摩托罗拉本是该行业内的不二翘楚,但产品一开始定位于“工程师的手机”,这便给了诺基亚可乘之机;诺基亚将产品定位于一般消费者,结果不仅改变了摩托罗拉独大的行业格局,还改变了整个手机业的定位;三星近期发动的“彩屏风暴”同样也大幅提升了自身的市场地位,将飞利浦、阿尔卡特等黑白时代的强手抛到了身后。
在将要到来的手机软硬分离时代,谁能成为新一代的王者呢?如果国产手机厂家能率先解决好手机生产标准化的问题,自可从未来价格战的阴影下飞跃无限。
相关资料:
国产手机面临三大考验
难破技术瓶颈
如果说1999年到2001年,国产手机的蓬勃发展可归功于个性化设计、市场渠道等方面,那么在下一个阶段,国产手机将在洋手机擅长的技术等领域面临对决。
据国美手机部部长陆宁介绍,从今年1月至今,国美摩托罗拉、诺基亚的手机销售额都在25%左右,西门子位列第三,销售额在11%左右,留给其他厂家的相对市场份额只有40%左右。国产手机基本上已经将近30%的市场收入囊中,要想再进一步快速上升,将会遭到摩托罗拉、诺基亚这些一线洋品牌在技术、研发、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强烈对抗,而技术、研发问题多年来始终是连核心芯片技术都尚未掌握的国产手机的瓶颈之所在。
市场空间缩小
在手机的绝对需求数量上,未来的增长空间也有增速趋缓的可能。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表明,截至2001年底,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1.85亿户。按照“十五”规划,到2005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达2.6亿至2.9亿,即2002到2005年手机用户的绝对增长数额为0.75亿至1.05亿左右,每年绝对数量的增加额为1800多万到2600多万之间。
今后几年内,中国手机用户的增速将会较为平稳,可能稳定在10%左右。如果再计入一部分“一机多卡”的用户,手机的实际销量增速将步入一个较为平稳的阶段。
消费主流变化
在手机的快速普及过程中,手机市场的消费主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001年底时,欧美市场的手机普及率在35%到40%左右,手机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已从需求用户全面变为更新用户,反映到手机市场的销售情况是,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销量下降3.8%。
截至今年7月底,北京市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710万,普及率达55.47%,居全国首位。虽然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手机市场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但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用户群从需求用户为主向更新用户为主发展的趋势。更新用户的市场需求,无论是在用户数量上,还是产品性能上,都会呈现出与需求用户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2/article/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