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现在的位置:手机市场
人民日报谈小灵通问题(全文)
2002-05-27 15:32 出处:人民日报 作者:冉永平
本站按:
  做为人民日报记者对小灵通做出如此评论,实在是非常让最广大的群众失望。
  所谓的小灵通问题的实质就是现在的官僚垄断资本的问题。是官僚垄断资本在历史原因形成的垄断下,依靠国家权力强行订立极端不公平不合理的畸形市场下的产物。
  现在来看小灵通是否合理是否先进有什么用处?在现在这种极端暴利下的谈什么都是无用的。
  人民日报记者文章中抨击小灵通的最大理由还是以往那些,只不过换新瓶而已。所谓的中国电信未将线路成本计算在内。
  多的争论我想没有说的必要,那么浅显的东西居然到了中国还要被无知的记者、专家、官员去争论。中移动每分钟高达0.30元(单向,双向是0.60)的天价“成本”难道就一个给中国电信每分钟支付了0.08元就能解释?那么0.30-0.08=0.22,这个除开分给中国电信外的每分钟0.22元的高额成本又怎么解释?小灵通向用户才收取每分钟0.10元(折单向就是0.05元)这个差价仍然是几倍,难道一句剩掉线路成本就能解释?
  现在骂天骂地的人都有,老百姓信产部,说他们出卖国民利益,维持移动高昂收费。中移动中联通也骂信息产部,说他们阻止了他们的降价竞争。中国电信更是卖信产部,直到今天也没有移动牌照,还打压小灵通。说到底,感觉上是全国人民都在骂。
  事实真的如此吗?完全不是!(这里不想再解释)

  关系国计民生的电信价格到底是谁来决定?这个问题很不好说,但有一点,在美国或者欧洲或者任何一个制度健全的国家,都是不可能存在想现在这样极端的垄断暴利的。哪怕他们再自由,也有反垄断法来约束。遗憾的是,在现在,我们的电信企业完全是国家控制的情况下,却不能平衡各方利益,不能拿出真正公平合理的方案出来,这不是很好笑吗?人民日报记者文章也公开指责“小灵通”了,到底是在为谁说话呢?

————————————————————————————————————————————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冉永平

  小灵通又称为无线市话,是日本淘汰的一项非主流通信技术。终端的外型和GSM手机差不多。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应用。

  1999年这一技术在我国得到应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至少是不先进的技术,而且政府主管部门至少是不支持、不鼓励、不提倡的技术,却迅速发展起来。自1999年小灵通业务开始运营,截至2001年底,小灵通用户总数已达500万,预计今年将达到1000万。目前,中国也成为全球小灵通的真正市场,小灵通设备90%的销售在中国。

  信产部四道金牌

  小灵通死里逃生

  对于小灵通,政府主管部门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不支持。但政府的态度并没有影响到小灵通的发展。

  据有关人士回忆,当时中国电信上马小灵通的理由是解决边远山区的通信困难。因为山区架设线路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小灵通的无线接入技术应该说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政府批准后,小灵通并没有上山下乡,相反直接进入城市,并快速发展起来。

  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曾经试图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在短短数月内,该部一连下发了4份文件。

  2000年5月,信息产业部发文要求各地中国电信分公司的小灵通项目一律暂停,等待评估。这份文件几乎给小灵通判了死刑。而且,当时信息产业部的有关负责人强调,运营企业不要把精力放到落后的技术上,这样做是没有前途的。

  但是随后,形势又有变化。同年6月29日,信息产业部下发了《关于规范PHS无线市话建设与经营的通知》,明确小灵通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定位为“小范围低速移动无线接入”,这实际上间接承认了小灵通的经营事实。

  这之后,小灵通开始迅速在各地蔓延开来。针对这一情况,信息产业部又于2000年11月第三次发文,要求提高小灵通的月租费和通话费。

  在相隔不久的2001年2月,信息产业部又第四次发文,对小灵通收费提出明确要求,规定了两种收费方案:一是月租费25元,每分钟通话费0.2元;二是月租费35元,每分钟通话费0.15元。

  从这“四道金牌”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主管部门始终在尽力控制、限制小灵通的发展,包括利用价格杠杆、规定大城市暂不发展小灵通等。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不仅小灵通资费几乎没有一个地方真正按文件要求制定,而且,小灵通早已进入了像深圳、杭州、昆明这样的大城市。

  价格优势巨大

  政府左右为难

  小灵通为什么在市场上能如此灵通?其实奥妙很简单:便宜。由于小灵通是市话的延伸,因此各地电信部门在定价时谁也没有理会信息产业部的规定,都按照市话价格执行,也就是3分钟两毛钱。一边要双向收费,1分钟4毛钱,一边是单向收费,3分钟2毛钱,小灵通对比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竞争力不言而喻。虽然小灵通在技术上落后,手机差不多除了通话功能,别的什么功能也没有,但是毕竟有不少消费者只要通话服务和价格低廉,因此小灵通受宠于这部分消费者也是很自然的事。

  那么,市场认可的东西,为什么政府要限制?其中重要原因是小灵通的技术落后。据有关专家介绍说,小灵通主要采用了PHS技术。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技术体制,PHS已经证明不可能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标准。而且由于基站发射功率小,基站数量太多,每几百米就要一个,很不适合在城市发展。此外,由于技术原因,小灵通的无线通话系统信号不稳且慢,通话质量较差。而且,PHS技术在日本、泰国等地迅速衰败的命运也是前车之鉴。

  1995年,日本三大公司NTT、DDI、ASTEL相继开通PHS业务,到1997年日本PHS用户达到700万,发展速度惊人。但其后不久,拥有200万PHS用户的NTT于1998年2月18日宣布清算PHS业务部门,该公司在1997年的PHS运营中损失103亿日元,历年损失累计更高达2400亿日元。日本PHS移动通信系统从此一蹶不振。

  PHS在日本兴起,带有浓厚的国家行为色彩。日本曾经计划推动PHS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的标准,但是PHS在技术上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它在移动领域的失败。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技术在中国是否应该大规模应用,政府肯定要采取谨慎态度。

  但是,对于小灵通的管制我们也可以看出主管部门的摇摆心态。你说它落后,可偏偏有市场,有市场就应该支持。可是支持了落后客观上就是打击先进。中国通信市场正在蓬勃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被公认为最亮丽的增长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在海外上市,小灵通的低价战略无疑对这两个公司形成冲击。而且业内人士都知道,小灵通由于技术的局限,不可能有持续生命力,因此,在小灵通问题上,主管部门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专家破解低价奥秘

  秩序需要共同维护

  小灵通的生命力在于价格,那么为什么一项并不先进的技术能具有那么大的价格优势?明白了这个问题,就可以看清楚小灵通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真正具有生命力。

  小灵通的价格优势来自于原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是新的交叉补贴造成的。业内著名专家、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阚凯力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样分析小灵通的低价现象的。他说,小灵通由于技术落后,几百米就要一个基站,而这些基站要由电路相连接。从建设成本上看,小灵通的基站是便宜,但是加上电路的费用,成本就上去了。但是中国电信发展小灵通有其别人无法比的优势,他的电路是现成的,他在计算成本时没有计算这部分成本。不计算成本当然就不考虑回收,这样不公平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别人上小灵通也好,上GSM也好,如果要用中国电信的电路,就必须支付不菲的租金,而小灵通却不用。比如,1999年,广东移动公司租用中国电信电路的费用是每分钟0.16元,是通话费的40%。虽然后来租费下降到20%,差不多每分钟8分。如果按照公平原则,小灵通也应该支付这部分费用的话,那么消费者缴纳的话费还不够支付核心网电路的租金。

  阚凯力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小灵通便宜的实质是固定电话网的用户支付了电路成本,小灵通免费搭了车,这无疑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这就好像高速公路公司开运输公司,别的运输公司要交过路费,而你自己的公司却不交,价格当然有优势。因此,小灵通价格仍然是中国电信垄断体制造成的新的不公平。

  一些业内人士还认为,小灵通的价格优势也是阶段性的。一方面,随着电信改革的深入,垄断带来的优势将越来越少。随着5月16日中国电信再次拆分,中国将有两张核心传输网。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局面将打破,交叉补贴的情况不会长久。另一方面,随着移动市场的发展、竞争的完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价格不会一成不变。一旦小灵通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手机在价格上失去比较优势,它的末日恐怕也就到了。对于消费者,如果大家都便宜,好的就成为选择的重要标准。

  一些业内专家分析,原中国电信之所以开发经营这项落后技术,其最大的动机是希望进入移动通信领域。由于没有执照,因此利用小灵通打擦边球,寻找自身的利润增长点。如果说这一举动对企业而言尚有道理的话,那么对整个电信市场则明显弊大于利。

  首先,小灵通会引发无序竞争。由于小灵通采取交叉补贴等不正当手段低价倾销,容易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其次,对小灵通的管理失控,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扭曲配置。据有关人士介绍,小灵通现在使用的1.9兆频率是今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频率,2003年以后政府要收回,分配给3G。如果小灵通无限制发展,对以后的退网带来难度。而如果3G被迫改频,那在3G投入的研发损失难以估量。从有限的频率资源看,小灵通无限制发展会造成巨大浪费。最后,小灵通对管制的规避,会形成示范效应。由于小灵通事实上成功规避了中国的移动通信行业管制,对其他希望进入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企业,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别被浮云遮住眼(业内时评)

  萧然

  政府主管部门本来对小灵通的态度是明确的:限制。别的国家淘汰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还用?

  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存在就是合理,你管它是什么技术,只要能赚钱就是好技术。何况,衡量一项技术的好坏,不能仅仅看它是先进还是落后,而应该看它是否适用,适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技术的最重要原则。

  这个观点没有错,特别是对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是他自己的事,衡量的标准就是看它有没有效益。如果他认为手工操作效益最好,那么就不一定机械化,如一些传统的加工工艺。

  但是,对于政府,这个问题就要复杂得多。因为政府的目光一定要更长远,它必须通过制定政策,鼓励自己的企业尽量在技术上创新,在技术上领先。否则,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能承接别人淘汰的落后技术,或者全部是手工作坊,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力永远不会提高。

  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国准备大力发展通信时,就曾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由于中国通信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好几代,因此要利用后发优势,直接上最先进的数字交换技术,一举赶上发达国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上模拟技术更可行。因为我们资金、技术都不足,上数字交换难度大。而当时发达国家数字化进程中淘汰了大量模拟设备,非常便宜,这样既可以改善通信条件,又节省了投资。我国最终采用了第一种思路,结果有了今天的通信局面:我们的整体通信水平已经赶上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抚今追昔,今天看政府限制小灵通还是有道理的。我们好不容易赶上来了,应该把精力放在发展第三代、第四代通信技术上。

  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在积极发展2.5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技术也将呼之欲出。这无论是对企业、对产业还是对我国的通信事业都是好事。相比之下,同为国家骨干企业的中国电信,把精力放于小灵通就值得三思。

  当然,业内人士明白,中国电信发展小灵通是打擦边球,目的是想进入移动领域。或许有人会说,中国这么大,多一家公司进入移动领域有什么不好。这话不错,但是和限制小灵通是两码事。

  该不该发第三、第四张移动牌照是一回事,但在目前情况下,应不应该遵守市场秩序是另一回事,否则几张牌照又有何实际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2/article/2278.html

欢迎转载、分享到微博、社交网络。  
·上一篇文章:阿尔卡特OT512超级评测
·下一篇文章:初试三星T108:缤纷彩蛋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Loading...
BOB半岛·综合(中国)官方网站-登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