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惹祸,老百姓遭殃
2001-04-08 22:57 出处:《数字通信》
2000年8月2日15时到8月3日18时46分,在近27小时内,兰州26万部手机从显示错码,到无法拨打市话,陷入混乱状态。几十万消费者成为电信与移动讨价还价的“筹码”,如此庞大的群体性消费者权益如何维护与保障就成了一个大难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竞争游戏规则的缺陷助长了“垄断意识”的滋生。
事发后,兰州市电信局(以下简称兰州电信)有关责任人开始声称是技术故障。但面对当地媒体压力,“兰州电信”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严正声明”和公布“故障真相”,指责“兰州移动”害怕竞争,严重违反互联互通协议,擅自改变汇接路由,蓄意造成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单方面中断。但是,兰州电信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最后无奈地说了一句:这一切都是“小灵通”惹的祸。
兰州电信与兰州移动于1999年8月正式分家。原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转眼间一分为二。因为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电信的网络,今年年初,两家企业的上级公司为维护平等竞争合作关系,签订了互联互通协议。但是,从今年甘肃电信决定发展无线市话“小灵通”开始,平衡关系被打破了。
今年初,甘肃电信公司开始投资建设“小灵通”。仅兰州市的投资就达两三亿元。
“小灵通”成为了垄断有线通信市场的电信公司再从无线业务中抢一杯羹的有力“武器”,从而打破了固有的电信市场格局。
小灵通话费低廉,容易普及。但是,“小灵通”也有致命缺陷。PHS系统存在容量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小、同时服务的用户数少、盲区多等技术局限,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抢先一步”的兰州“小灵通”,前景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很多业内人士对它并不抱乐观态度。
据测算,兰州市PHS网络的容量为10万余户,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容量无法全部利用,按实际发展5万余户、市话平均单价每月60元计算,约需9年才能收回投资。这还不算运营费、维护费和人员工资成本。
不仅如此,“小灵通”的上马还造成了重复投资和资源闲置浪费。据了解,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已在兰州建成大规模的GSM网络,提供的容量完全能够满足兰州市民需求,目前尚有50%的容量闲置。“小灵通”的上马势必导致移动和联通网络资源的更大闲置与浪费。兰州“小灵通”的大规模经营建设,不仅违反国家产业政策,还造成“电信”与“移动”打架,消费者遭殃。
几十万消费者似乎成了“人质”和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
消费者是这一事件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将满腔怒气发泄到甘肃移动通信公司兰州分公司的投诉热线。据介绍,这次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程度之复杂、范围之大、人数之多均创兰州市消费者权益保障案例之最。兰州市消费者协会一位负责人说:几十万消费者似乎成了“人质”和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
从邮政、电信分家开始,到去年电信、移动各起炉灶,被视为垄断性极强的通信行业逐步营造竞争机制。但是电信企业在竞争中仍然不时透出咄咄逼人的“霸气”。今年6月初,类似通信中断事件已经两度在甘肃上演。
甘肃消费者尝到的“竞争大餐”不是一杯甜羹,而是一枚苦果。一位消费者激动地说:与其说是“小灵通”惹的祸,不如说是垄断惹的祸。消费者面对垄断,丧失了选择权。此次事件造成兰州市26万移动电话用户,近27小时正当权益受损。但是如此庞大的群体性消费者权益如何维护与保障,竟然成了一个大难题。竞争游戏规则的缺陷助长了“垄断意识”的滋生。而作为“裁判”的甘肃省邮电管理局也有难言之隐。这个局的有关负责人说:分家至今,我们的工资还在电信发,怎么好说话?
尽管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兰州人为阻断通信事件有关责任人迅速做出了处理决定,对负有直接责任的兰州市电信局领导给予行政处分。但兰州手机通信突然中断事件并没有告一段落,因为面对当前市场竞争的多元化态势,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值得注意的是,对“小灵通”在国内的发展,无论是信息产业部还是中国电信集团总公司,都没有明确表示支持。
从根本上来说,重组后的中国电信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前景广阔的移动电话市场正是当然的首选——与互联网相比,移动带来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增长。事实上,早在今年三四月间,业内就已有了中国电信申请移动牌照的传言。虽然这一说法目前尚未获得有关方面的确认,信息产业部领导也公开表示目前没有计划发放第三张移动牌照,但种种迹象还是表明,中国电信获得第三张移动牌照,在业内广泛的预期中,是迟早的事。但是,由于频率资源和许可证的限制,大多数人认为,第三张移动牌照在年内就发到中国电信手中的说法可能太过乐观。
“到现在为止,政府也没有通知给我们第三张移动通信牌。”中国电信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诉苦说。他同时强调,“企业要生存,要赢利,就要想方设法发现市场、培育市场,不可能再像计划经济那样,今天叫我卖电话就只卖电话,明天做增值服务就做增值服务。”
事发后,兰州市电信局(以下简称兰州电信)有关责任人开始声称是技术故障。但面对当地媒体压力,“兰州电信”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严正声明”和公布“故障真相”,指责“兰州移动”害怕竞争,严重违反互联互通协议,擅自改变汇接路由,蓄意造成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单方面中断。但是,兰州电信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最后无奈地说了一句:这一切都是“小灵通”惹的祸。
兰州电信与兰州移动于1999年8月正式分家。原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转眼间一分为二。因为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电信的网络,今年年初,两家企业的上级公司为维护平等竞争合作关系,签订了互联互通协议。但是,从今年甘肃电信决定发展无线市话“小灵通”开始,平衡关系被打破了。
今年初,甘肃电信公司开始投资建设“小灵通”。仅兰州市的投资就达两三亿元。
“小灵通”成为了垄断有线通信市场的电信公司再从无线业务中抢一杯羹的有力“武器”,从而打破了固有的电信市场格局。
小灵通话费低廉,容易普及。但是,“小灵通”也有致命缺陷。PHS系统存在容量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小、同时服务的用户数少、盲区多等技术局限,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抢先一步”的兰州“小灵通”,前景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很多业内人士对它并不抱乐观态度。
据测算,兰州市PHS网络的容量为10万余户,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容量无法全部利用,按实际发展5万余户、市话平均单价每月60元计算,约需9年才能收回投资。这还不算运营费、维护费和人员工资成本。
不仅如此,“小灵通”的上马还造成了重复投资和资源闲置浪费。据了解,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已在兰州建成大规模的GSM网络,提供的容量完全能够满足兰州市民需求,目前尚有50%的容量闲置。“小灵通”的上马势必导致移动和联通网络资源的更大闲置与浪费。兰州“小灵通”的大规模经营建设,不仅违反国家产业政策,还造成“电信”与“移动”打架,消费者遭殃。
几十万消费者似乎成了“人质”和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
消费者是这一事件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将满腔怒气发泄到甘肃移动通信公司兰州分公司的投诉热线。据介绍,这次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程度之复杂、范围之大、人数之多均创兰州市消费者权益保障案例之最。兰州市消费者协会一位负责人说:几十万消费者似乎成了“人质”和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
从邮政、电信分家开始,到去年电信、移动各起炉灶,被视为垄断性极强的通信行业逐步营造竞争机制。但是电信企业在竞争中仍然不时透出咄咄逼人的“霸气”。今年6月初,类似通信中断事件已经两度在甘肃上演。
甘肃消费者尝到的“竞争大餐”不是一杯甜羹,而是一枚苦果。一位消费者激动地说:与其说是“小灵通”惹的祸,不如说是垄断惹的祸。消费者面对垄断,丧失了选择权。此次事件造成兰州市26万移动电话用户,近27小时正当权益受损。但是如此庞大的群体性消费者权益如何维护与保障,竟然成了一个大难题。竞争游戏规则的缺陷助长了“垄断意识”的滋生。而作为“裁判”的甘肃省邮电管理局也有难言之隐。这个局的有关负责人说:分家至今,我们的工资还在电信发,怎么好说话?
尽管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兰州人为阻断通信事件有关责任人迅速做出了处理决定,对负有直接责任的兰州市电信局领导给予行政处分。但兰州手机通信突然中断事件并没有告一段落,因为面对当前市场竞争的多元化态势,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值得注意的是,对“小灵通”在国内的发展,无论是信息产业部还是中国电信集团总公司,都没有明确表示支持。
从根本上来说,重组后的中国电信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前景广阔的移动电话市场正是当然的首选——与互联网相比,移动带来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增长。事实上,早在今年三四月间,业内就已有了中国电信申请移动牌照的传言。虽然这一说法目前尚未获得有关方面的确认,信息产业部领导也公开表示目前没有计划发放第三张移动牌照,但种种迹象还是表明,中国电信获得第三张移动牌照,在业内广泛的预期中,是迟早的事。但是,由于频率资源和许可证的限制,大多数人认为,第三张移动牌照在年内就发到中国电信手中的说法可能太过乐观。
“到现在为止,政府也没有通知给我们第三张移动通信牌。”中国电信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诉苦说。他同时强调,“企业要生存,要赢利,就要想方设法发现市场、培育市场,不可能再像计划经济那样,今天叫我卖电话就只卖电话,明天做增值服务就做增值服务。”
在最终的结果到来之前,“小灵通”就部分地承担了“过渡”的使命。虽然中国电信集团总部从未下令要大规模建设无线市话网络甚至并未鼓励地方电信部门上“小灵通”项目,但是由于集团与各省分公司之间是母子公司关系,身为二级法人的子公司有很大的投资权,上一套省间网络系统并不是一个很难做出的决定。更何况,“小灵通”的建设周期较短。而“小灵通”在一些地区的热销又促使其他地区的电信部门的投资热情高涨,纷纷提出试点申请,有的甚至未见批文,便暗地里投入巨资展开大规模的前期网络基础建设——-生米煮成熟饭再说。
面对中国电信的逼人攻势,中国移动和联通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小灵通”所使用的1900-1915兆频段本来就是信息产业部分配给中国电信用做无线本地环路的;不过中国移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当地报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小灵通”业务的确会在业务开展初期对移动运营商的低端用户造成一定冲击,但从长期来讲是“不怕的”。
但是,地方移动运营商感受到切肤之痛。尽管各地电信在引入无线市话时都非常低调,称这是固定网的一种延伸,也承认由于“小灵通”技术的特点,达到目前全球通覆盖范围有一定困难,可以作为全球通的补充。但正是这个“补充”,从移动运营商这里分流了大部分话费收入——多数人都是一手二机,同时拥有移动电话和“小灵通”,在市内用“小灵通”,离开市区则用移动电话。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当然都呆在市区。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1/article/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