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公司总经理张立贵一席谈
2001-04-20 23:55 出处:《数字通信》
解读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公司总经理张立贵一席谈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电信业为我们留下两大谜团:一是原本那么落后的电信,为何能够短短10年就在网络规模上超过日本直逼美国(我国固定电话用户和手机用户均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而且预计两到三年后将超过美国)?这不仅是我们的谜团,也是一些过去比我们发达,而现在已经落后于我们的国家研究的课题。二是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电信行业,为什么不仅没有披红戴花,反而遭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几乎一边倒的谴责?20世纪已经过去,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21世纪。就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记者为了揭开两大谜团,最近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总部,专访了前邮电电信总局局长、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张立贵。
由于张立贵从1987年到2000年4月一直在中国电信并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因此随着电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也成为新闻界追逐的热点人物。同时由于其性格不事张扬,作风较务实,因此记者直接采访到他的机会较少,关于他个人的一些情况更是少见于报端,故张立贵身上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在我看来,张立贵应该是意志坚强并且心胸豁达的人。因为从我1996年认识他,事业顺利时少见他喜形于色;不顺时,特别是从1997年起,舆论开足马力批评中国电信和他本人时,他依旧表现得较平和。这种涵养多少令我吃惊,查查这两年舆论对中国电信的批评,用严厉都不足以形容,有的简直就是漫骂。如网上的BBS把中国电信称为吸血鬼,把张立贵干脆写成张厉鬼,对这样的批评能保持冷静是不容易的。
因此,对张立贵的采访我是从询问“心情”切入的。我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他:“中国电信取得那么大的发展,可却受到那么多的批评甚至攻击,你心里感到冤不冤枉?”我以为这会打翻他内心的五味瓶,会对我吐吐苦水。可是他依旧很平静。“你说一点想法也没有不是实话,但仔细想想,在批评中成长可能比在赞扬声中成长更有利。”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两个小时的谈话。
一个前提 四大决策
进入主题后,我先请张立贵破解第一个谜:电信10年翻5番的发展速度源于哪里?(下文以楷体表示记者提文,宋体表示张立贵的回答)。
1980年,我国电信总收入是11亿多元,全国电话用户300万左右,到1990年,电信总收入达到102亿,用户达到1000万户左右,而到1999年,收入达到2200亿,用户超过1亿。从此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后,我国电信就像坐上火箭,快速窜升,十年收入增长22倍,用户增长14倍。这样的速度不仅超过国内所有行业,而且也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记录。中国电信这十年到底找到了什么灵丹妙药,能如此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是电信取得所有成绩的前提。这看起来是套话,但其实有至深的内涵。1985年,我在甘肃邮电管理局工作,当时兰州钢厂要引进外资,把美国人请到了兰州。两天后,美国人说什么也不谈了,当时中方大惑不解,你连厂里都没有看一看就不谈了,这不是耍我们玩吗?可后来才知道,美国人在兰州两天,别的没干,一直在往美国打电话,硬是没打通。美国人是不会傻到在与外界无法沟通的地方投资的。
那时美国人打不通电话很正常,1980年全国国际通信线路仅有271条。就是说,中国十亿人中只要有271人同时通话,别人就得等着。那时侯形容打长途有句顺口溜叫“摘帽子、解扣子、钻桌子(营业厅里大家都要喊,只好钻到桌子下面噪音小点)、喊破嗓子。”当时通信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从经济学角度看,需求是发展的唯一动力。说改革开放是电信发展的前提,道理也在此,它激活了社会对通信的强烈需求。道理很简单,开放就要交往,交往就要沟通,沟通就要手段,通信是最便捷的手段。80年代前,多数老百姓一直没有电话也没有感到不便,我们只有200多条国际电路也没有觉得碍事儿,原因就是我们那时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对通信的需求不大。可80年代后,类似兰州钢厂的故事全国到处都在发生。这时,我们上上下下都发现,没有通信不行了,于是一种达到饥渴程度的市场需求被激发出来。因此,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样的需求,没有需求当然也就没有今天电信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环境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也就是说,它同样为其他行业创造了需求。为什么别的行业没有电信业这样的速度?
这恐怕得益于全球信息化的进程。进入本世纪后期,信息技术成为全球最活跃、最热门的技术,信息产业成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我们运气很好,改革开放创造了需求,信息技术的浪潮又为我们装上了翅膀,所以我们能够实现高过其他行业的增长。
需求有了,发展趋势有了,但这都是发展的外部条件。实际上要真正改变面貌,我们难题很多,比如资金、技术、设备,当时我们都很薄弱。有时候,机遇很好,但自身能力不足,也是很难抓住的。那么电信能短时间内抓住机遇,发展起来,具体的招数是什么?
我认为电信的发展得益于四大政策。
首先是举全国之力、动员全社会发展电信。在80年代前,电信靠国家投资,每年就几个亿,而现在我们每年的投资要上千亿,这样大的投入再靠国家投资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的政策是众人拾柴,从1988年起,我们开始根据“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大原则,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解决资金问题。比如,国家给了倒一九政策,上缴的利润90%返还用于再发展。地方则搞联合建设,从地方财政中尽量支持电信投入。消费者则拿初装费,支持电信发展。由于需求强烈,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方方面面积极性都很高。关于初装费,要特别说一句,今天大家都认为初装费不合理,而且也应该取消了。但当时却为我国电信的发展解决了大问题,是我国消费者对电信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是负债经营,在80年代前,我们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传统的经营思路是量入而出、量力而行。这一思路不能说错。但要在短期内满足社会对通信那么强烈的需求,以最短的时间改变通信拖国民经济后腿的状况,这样的经营思路就不行了。相反,必须走负债经营、滚动发展的路子。从90年代起,电信平均每年为发展而负债约300亿左右。
再次是技术上的大胆跨越,走出一条中国电信发展的特色之路。80年代初期,我国电信状况是:数量不及弹丸之地的香港,技术落后国外好几代。当时也有两种观点,一是从旋转制、纵横制、到准电子、数字程控,一步步追赶。这一观点的理由是我国已经在纵横制交换上研究多年,已经可以商用。而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要发展程控交换,淘汰的纵横制设备很便宜,上纵横制可以省钱,而且可操作性强。另一个观点是直接跳过发达国家走过的数个阶段,上最先进的程控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是采取了这后一种思路,才有了我们电信的今天。
最后是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即以市场换技术。这一点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我们把偌大的电信市场拿给了外国公司跑马,我们是买了个现代化。但是客观讲,如果不引进,而坐等国内技术慢慢成熟,不仅市场不允许,而且对自己技术发展也不一定有利。相反,我们通过几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国内如“巨大中华”等一批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并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大大促进了我国科技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正是这四大政策,是我国电信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
电信被声讨源于三大原因
第二个谜远比第一个谜敏感,也更耐人寻味。对这个问题的采访,我也做了更多的准备。
电信业对于媒体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发展速度的奇迹,更在于这个领域如此热闹,如此充满矛盾、充满争论甚至火药味。如您所说,从当初的发展思路就开始争论,并有各种批评的声音。到90年代末,针对电信垄断,批评更是上升为声讨。更有偏激的把中国电信称为“人民公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电信如此令大众反感?
一个两个人批评,可能是局部或支流问题,但那么多人有意见,就说明我们自身肯定有问题。我认为,造成消费者不满首先必须从我们自身找原因。首先是能力发展与服务水平的不同步。十年前,我国电信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通信的强烈需求,尽快改变通信拖国民经济后腿的局面。因此,发展能力是各地电信部门的头等大事。相比之下,对服务等问题就有所顾及不暇。从而导致通信能力成倍增长,但服务水平没有相应提高。
其次是垄断体制助长了官商作风。反正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加上需求严重大于供给,想装电话要批条子、走后门。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对搞好服务问题,尽管原邮电部上边抓得很紧,但到各个基层,很难全部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也在提高,因为,消费者在解决了“有没有”问题以后,自然会要求“好不好”,这是非常正常的。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后,各方面与国外都有了比较,消费者衡量我们的标准也与国际接了轨。这样,我们虽然用了十年满足了消费者用上电话的需求,但是与消费者进一步要求享受优质服务的需求又出现了很大差距。
服务问题当然是消费者对电信不满的一个焦点。但是,服务水平体现着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比,目前我们许多领域的服务都存在差距,垄断现象、官商作风并非电信一家。比如,很有意思的是,电信调价要开听证会,听证会不透明舆论一片谴责。可民航说长价就长了15%,连听证会的形式都不走。为什么大家都盯着电信,而对其他行业比较宽容?
这恐怕是因为今天的电信与老百姓生活太密切了。今天打电话的人肯定比坐飞机的人多。一项服务越普及,社会的关注程度就越高,你的一举一动就会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这在电信领域内部也可以证明。比如手机,我们的服务不断在提高,过去交费要到营业厅,现在随便哪个银行都可以代收,办张卡通过电话也可以交,还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免费寄送清单。与我们自己比,不能不说是进步。但前些年,服务差舆论批评却不多,相反服务提高了,批评却多了。比如,为什么交费要截止到20号,为什么拖一天不交费就停机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手机普及了。我国移动电话从87年开通,到90年才几万用户,到1995年才363万,你的服务再差,也只是局部的事情。相反,到今年,手机用户已经发展到近6000万,普及程度大大提高,这时候你的服务问题就成为社会问题了。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一个行业被普遍关注绝对是好事,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它的发展。但是,我也发现,也并不是所有与老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领域都有电信这样的“运气”,受到社会如此广泛的关注。比如,就拿收费方式来说,同样是垄断又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气、供电,交费都没有交电话费方便,可舆论的批评并不多,这又是什么原因?
这与电信的行业特点分不开。电信业除了是一个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行业外,更是一个高技术、高增长的领域。因此也是大家都愿意进入的领域。这就决定它要比其他的行业更要受到格外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在所有垄断行业中,电信领域的反垄断呼声最高的原因。
正如你所说,社会关注,消费者对我们高标准严要求,这对我们发展是好事。古人曾经掷千金买骂,我们今天不花钱就获得这么多批评,促进我们改善服务,纠正错误,这当然是好事,细想想,我们应该真诚感谢消费者、舆论对我们的监督和批评。
竞争是今后发展的最强动力
回顾近几年对电信的争论、批评,离不开垄断这个词。其实围绕电信的争论,焦点就是垄断。电信改革的重点也是破除垄断。
1998年,一些学者就电信垄断体制问题进行了一场争论,此举成为导火索,不仅引爆消费者对电信在垄断、价格、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批评,而且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旨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电信体制的改革进程。
1999年上半年,电信改革方案确定:中国电信一分为四。2000年5月,重组后的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纷纷挂牌。加上联通、网通、吉通等新兴公司,中国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格局初步确立。
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与世界同步的中国电信业将按照市场规律,在竞争的大格局下迈进新世纪。前十年,不管成绩也好、问题也好,都将成为历史。新的世纪、新的格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们更关注中国电信业在竞争中会如何发展,还能否续写前十年的辉煌。
竞争是今后电信发展的主题,但对熟悉垄断经营的电信,竞争毕竟是全新的课题。比如,为了扶植新兴企业,政府就要采取不对称管制,对中国移动这类过去的垄断企业采取严格管制,对新兴企业相对放开,以缩小垄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形成有效竞争局面。这一措施无疑对行业的总体发展有利,但对中国移动这类企业就未必是好事。那么中国移动将如何面对市场占有率将无法避免地下降这一局面?
虽然前十年我们在垄断的体制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垄断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发展,而竞争才是今后发展的真正动力。
竞争要有前提,而对手的实力相当是重要前提之一。因此我们很同意政府扶植新兴企业的不对称管制政策。
但是做为企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持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和追求利润最大化。我想,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做好分子和分母这两篇文章。
所谓企业经营都离不开一个数学关系,这就是分子和分母的关系。电信前十年的发展是不断把分子作大---扩大用户量,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今后,我们除了继续做分子的文章外,更要做分母的文章,把分母缩小,以求得更大的效率和效益。
在分子上,虽然竞争会使我们的占有率下降,但我们力图提高每个分子的含金量,以广泛的网络覆盖和优质的网络服务,吸引话务量大的大客户,保证营业收入不因为占有率下降而减少。
在分母上,由于过去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可做的文章将就更多。比如,过去我们的思路是在各地建设自己的营业窗口,但现在我们将改变思路,与其他行业合作,利用人家点多面广的优势,为中国移动服务。这样既解决了我们服务的覆盖面,又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时又使合作方受益,可谓一举三得。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思路是竞争促成的。花钱、招人是发展业务最传统办法,如果没有竞争的压力,大家很容易就走老路。只有有了压力,人们才会开动脑筋,去找更新、更好的发展道路。
除此之外,中国移动面对新世纪通信技术进步与激烈竞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按照国际企业运作惯例和国有企业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引进内部竞争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瞄准并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并根据我国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引入新技术、推出新业务。同时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争取在3到5年内把中国移动建成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把中国移动建成世界一流通信运营公司。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1/article/1123.html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电信业为我们留下两大谜团:一是原本那么落后的电信,为何能够短短10年就在网络规模上超过日本直逼美国(我国固定电话用户和手机用户均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而且预计两到三年后将超过美国)?这不仅是我们的谜团,也是一些过去比我们发达,而现在已经落后于我们的国家研究的课题。二是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电信行业,为什么不仅没有披红戴花,反而遭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几乎一边倒的谴责?20世纪已经过去,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21世纪。就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记者为了揭开两大谜团,最近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总部,专访了前邮电电信总局局长、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张立贵。
由于张立贵从1987年到2000年4月一直在中国电信并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因此随着电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也成为新闻界追逐的热点人物。同时由于其性格不事张扬,作风较务实,因此记者直接采访到他的机会较少,关于他个人的一些情况更是少见于报端,故张立贵身上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在我看来,张立贵应该是意志坚强并且心胸豁达的人。因为从我1996年认识他,事业顺利时少见他喜形于色;不顺时,特别是从1997年起,舆论开足马力批评中国电信和他本人时,他依旧表现得较平和。这种涵养多少令我吃惊,查查这两年舆论对中国电信的批评,用严厉都不足以形容,有的简直就是漫骂。如网上的BBS把中国电信称为吸血鬼,把张立贵干脆写成张厉鬼,对这样的批评能保持冷静是不容易的。
因此,对张立贵的采访我是从询问“心情”切入的。我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他:“中国电信取得那么大的发展,可却受到那么多的批评甚至攻击,你心里感到冤不冤枉?”我以为这会打翻他内心的五味瓶,会对我吐吐苦水。可是他依旧很平静。“你说一点想法也没有不是实话,但仔细想想,在批评中成长可能比在赞扬声中成长更有利。”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两个小时的谈话。
一个前提 四大决策
进入主题后,我先请张立贵破解第一个谜:电信10年翻5番的发展速度源于哪里?(下文以楷体表示记者提文,宋体表示张立贵的回答)。
1980年,我国电信总收入是11亿多元,全国电话用户300万左右,到1990年,电信总收入达到102亿,用户达到1000万户左右,而到1999年,收入达到2200亿,用户超过1亿。从此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后,我国电信就像坐上火箭,快速窜升,十年收入增长22倍,用户增长14倍。这样的速度不仅超过国内所有行业,而且也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记录。中国电信这十年到底找到了什么灵丹妙药,能如此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是电信取得所有成绩的前提。这看起来是套话,但其实有至深的内涵。1985年,我在甘肃邮电管理局工作,当时兰州钢厂要引进外资,把美国人请到了兰州。两天后,美国人说什么也不谈了,当时中方大惑不解,你连厂里都没有看一看就不谈了,这不是耍我们玩吗?可后来才知道,美国人在兰州两天,别的没干,一直在往美国打电话,硬是没打通。美国人是不会傻到在与外界无法沟通的地方投资的。
那时美国人打不通电话很正常,1980年全国国际通信线路仅有271条。就是说,中国十亿人中只要有271人同时通话,别人就得等着。那时侯形容打长途有句顺口溜叫“摘帽子、解扣子、钻桌子(营业厅里大家都要喊,只好钻到桌子下面噪音小点)、喊破嗓子。”当时通信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从经济学角度看,需求是发展的唯一动力。说改革开放是电信发展的前提,道理也在此,它激活了社会对通信的强烈需求。道理很简单,开放就要交往,交往就要沟通,沟通就要手段,通信是最便捷的手段。80年代前,多数老百姓一直没有电话也没有感到不便,我们只有200多条国际电路也没有觉得碍事儿,原因就是我们那时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对通信的需求不大。可80年代后,类似兰州钢厂的故事全国到处都在发生。这时,我们上上下下都发现,没有通信不行了,于是一种达到饥渴程度的市场需求被激发出来。因此,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样的需求,没有需求当然也就没有今天电信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环境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也就是说,它同样为其他行业创造了需求。为什么别的行业没有电信业这样的速度?
这恐怕得益于全球信息化的进程。进入本世纪后期,信息技术成为全球最活跃、最热门的技术,信息产业成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我们运气很好,改革开放创造了需求,信息技术的浪潮又为我们装上了翅膀,所以我们能够实现高过其他行业的增长。
需求有了,发展趋势有了,但这都是发展的外部条件。实际上要真正改变面貌,我们难题很多,比如资金、技术、设备,当时我们都很薄弱。有时候,机遇很好,但自身能力不足,也是很难抓住的。那么电信能短时间内抓住机遇,发展起来,具体的招数是什么?
我认为电信的发展得益于四大政策。
首先是举全国之力、动员全社会发展电信。在80年代前,电信靠国家投资,每年就几个亿,而现在我们每年的投资要上千亿,这样大的投入再靠国家投资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的政策是众人拾柴,从1988年起,我们开始根据“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大原则,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解决资金问题。比如,国家给了倒一九政策,上缴的利润90%返还用于再发展。地方则搞联合建设,从地方财政中尽量支持电信投入。消费者则拿初装费,支持电信发展。由于需求强烈,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方方面面积极性都很高。关于初装费,要特别说一句,今天大家都认为初装费不合理,而且也应该取消了。但当时却为我国电信的发展解决了大问题,是我国消费者对电信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是负债经营,在80年代前,我们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传统的经营思路是量入而出、量力而行。这一思路不能说错。但要在短期内满足社会对通信那么强烈的需求,以最短的时间改变通信拖国民经济后腿的状况,这样的经营思路就不行了。相反,必须走负债经营、滚动发展的路子。从90年代起,电信平均每年为发展而负债约300亿左右。
再次是技术上的大胆跨越,走出一条中国电信发展的特色之路。80年代初期,我国电信状况是:数量不及弹丸之地的香港,技术落后国外好几代。当时也有两种观点,一是从旋转制、纵横制、到准电子、数字程控,一步步追赶。这一观点的理由是我国已经在纵横制交换上研究多年,已经可以商用。而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要发展程控交换,淘汰的纵横制设备很便宜,上纵横制可以省钱,而且可操作性强。另一个观点是直接跳过发达国家走过的数个阶段,上最先进的程控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是采取了这后一种思路,才有了我们电信的今天。
最后是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即以市场换技术。这一点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我们把偌大的电信市场拿给了外国公司跑马,我们是买了个现代化。但是客观讲,如果不引进,而坐等国内技术慢慢成熟,不仅市场不允许,而且对自己技术发展也不一定有利。相反,我们通过几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国内如“巨大中华”等一批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并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大大促进了我国科技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正是这四大政策,是我国电信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
电信被声讨源于三大原因
第二个谜远比第一个谜敏感,也更耐人寻味。对这个问题的采访,我也做了更多的准备。
电信业对于媒体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发展速度的奇迹,更在于这个领域如此热闹,如此充满矛盾、充满争论甚至火药味。如您所说,从当初的发展思路就开始争论,并有各种批评的声音。到90年代末,针对电信垄断,批评更是上升为声讨。更有偏激的把中国电信称为“人民公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电信如此令大众反感?
一个两个人批评,可能是局部或支流问题,但那么多人有意见,就说明我们自身肯定有问题。我认为,造成消费者不满首先必须从我们自身找原因。首先是能力发展与服务水平的不同步。十年前,我国电信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通信的强烈需求,尽快改变通信拖国民经济后腿的局面。因此,发展能力是各地电信部门的头等大事。相比之下,对服务等问题就有所顾及不暇。从而导致通信能力成倍增长,但服务水平没有相应提高。
其次是垄断体制助长了官商作风。反正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加上需求严重大于供给,想装电话要批条子、走后门。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对搞好服务问题,尽管原邮电部上边抓得很紧,但到各个基层,很难全部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也在提高,因为,消费者在解决了“有没有”问题以后,自然会要求“好不好”,这是非常正常的。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后,各方面与国外都有了比较,消费者衡量我们的标准也与国际接了轨。这样,我们虽然用了十年满足了消费者用上电话的需求,但是与消费者进一步要求享受优质服务的需求又出现了很大差距。
服务问题当然是消费者对电信不满的一个焦点。但是,服务水平体现着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比,目前我们许多领域的服务都存在差距,垄断现象、官商作风并非电信一家。比如,很有意思的是,电信调价要开听证会,听证会不透明舆论一片谴责。可民航说长价就长了15%,连听证会的形式都不走。为什么大家都盯着电信,而对其他行业比较宽容?
这恐怕是因为今天的电信与老百姓生活太密切了。今天打电话的人肯定比坐飞机的人多。一项服务越普及,社会的关注程度就越高,你的一举一动就会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这在电信领域内部也可以证明。比如手机,我们的服务不断在提高,过去交费要到营业厅,现在随便哪个银行都可以代收,办张卡通过电话也可以交,还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免费寄送清单。与我们自己比,不能不说是进步。但前些年,服务差舆论批评却不多,相反服务提高了,批评却多了。比如,为什么交费要截止到20号,为什么拖一天不交费就停机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手机普及了。我国移动电话从87年开通,到90年才几万用户,到1995年才363万,你的服务再差,也只是局部的事情。相反,到今年,手机用户已经发展到近6000万,普及程度大大提高,这时候你的服务问题就成为社会问题了。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一个行业被普遍关注绝对是好事,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它的发展。但是,我也发现,也并不是所有与老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领域都有电信这样的“运气”,受到社会如此广泛的关注。比如,就拿收费方式来说,同样是垄断又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气、供电,交费都没有交电话费方便,可舆论的批评并不多,这又是什么原因?
这与电信的行业特点分不开。电信业除了是一个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行业外,更是一个高技术、高增长的领域。因此也是大家都愿意进入的领域。这就决定它要比其他的行业更要受到格外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在所有垄断行业中,电信领域的反垄断呼声最高的原因。
正如你所说,社会关注,消费者对我们高标准严要求,这对我们发展是好事。古人曾经掷千金买骂,我们今天不花钱就获得这么多批评,促进我们改善服务,纠正错误,这当然是好事,细想想,我们应该真诚感谢消费者、舆论对我们的监督和批评。
竞争是今后发展的最强动力
回顾近几年对电信的争论、批评,离不开垄断这个词。其实围绕电信的争论,焦点就是垄断。电信改革的重点也是破除垄断。
1998年,一些学者就电信垄断体制问题进行了一场争论,此举成为导火索,不仅引爆消费者对电信在垄断、价格、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批评,而且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旨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电信体制的改革进程。
1999年上半年,电信改革方案确定:中国电信一分为四。2000年5月,重组后的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纷纷挂牌。加上联通、网通、吉通等新兴公司,中国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格局初步确立。
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与世界同步的中国电信业将按照市场规律,在竞争的大格局下迈进新世纪。前十年,不管成绩也好、问题也好,都将成为历史。新的世纪、新的格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们更关注中国电信业在竞争中会如何发展,还能否续写前十年的辉煌。
竞争是今后电信发展的主题,但对熟悉垄断经营的电信,竞争毕竟是全新的课题。比如,为了扶植新兴企业,政府就要采取不对称管制,对中国移动这类过去的垄断企业采取严格管制,对新兴企业相对放开,以缩小垄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形成有效竞争局面。这一措施无疑对行业的总体发展有利,但对中国移动这类企业就未必是好事。那么中国移动将如何面对市场占有率将无法避免地下降这一局面?
虽然前十年我们在垄断的体制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垄断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发展,而竞争才是今后发展的真正动力。
竞争要有前提,而对手的实力相当是重要前提之一。因此我们很同意政府扶植新兴企业的不对称管制政策。
但是做为企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持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和追求利润最大化。我想,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做好分子和分母这两篇文章。
所谓企业经营都离不开一个数学关系,这就是分子和分母的关系。电信前十年的发展是不断把分子作大---扩大用户量,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今后,我们除了继续做分子的文章外,更要做分母的文章,把分母缩小,以求得更大的效率和效益。
在分子上,虽然竞争会使我们的占有率下降,但我们力图提高每个分子的含金量,以广泛的网络覆盖和优质的网络服务,吸引话务量大的大客户,保证营业收入不因为占有率下降而减少。
在分母上,由于过去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可做的文章将就更多。比如,过去我们的思路是在各地建设自己的营业窗口,但现在我们将改变思路,与其他行业合作,利用人家点多面广的优势,为中国移动服务。这样既解决了我们服务的覆盖面,又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时又使合作方受益,可谓一举三得。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思路是竞争促成的。花钱、招人是发展业务最传统办法,如果没有竞争的压力,大家很容易就走老路。只有有了压力,人们才会开动脑筋,去找更新、更好的发展道路。
除此之外,中国移动面对新世纪通信技术进步与激烈竞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按照国际企业运作惯例和国有企业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引进内部竞争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瞄准并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并根据我国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引入新技术、推出新业务。同时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争取在3到5年内把中国移动建成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把中国移动建成世界一流通信运营公司。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1/article/1123.html